2019.10.22
終于在這個深夜刷完了《十三個原因》。世界那么大,有那么多使?jié)h娜貝克自殺的原因,卻沒有一個理由是可以讓生命繼續(xù)。
朋友、同學、老師、學校每一個都像戴著面具的兇手,在她的靈魂上狠狠的刺上一刀。她求救過,她也愿意相信世間的美好,一次又一次掙扎著,努力爬起來,卻又被人狠狠辜負。怎么說。這種感覺有點像快要溺水的人胡亂中抓到了別人伸來的棒子,在爬上岸的時候,又被很輕很輕地一踢,就墮向那漫無邊際的深淵。只有水和泥土的腥味充斥在鼻腔口腔的無力感、窒息感。
幸虧先看了《當你沉睡時》,才刷的《十三個原因》,沒有樸編和碩碩拉我一把,怕是要崩潰……
---------
沃倫沒有優(yōu)點 成了全劇里唯一絕對的惡人
qj了兩個人 換成其他人qj女主會不會更好
-------
青春期存在的所有問題 迷茫 虛無 孤獨 背叛 聲譽
或大或小的原因 導致了女主自殺
男主跟隨錄音去到每個地點
現(xiàn)在和過去兩條線并行 一邊揭秘 一邊處理當下的危機
前面沒看到可能致死的爆點 展開較慢
-- 4集看完想棄 第九集才出現(xiàn)qj 11集男主那盤
時間線不太清晰 需要自己拼湊 -- 同《恨愛》
--- 本來記憶就會混亂 碎片化 甚至會理不清時間線 反而比較自然 用明確事件來區(qū)別
看完之后,更喜歡本劇 更生活化 又殘酷
與近似泰劇《我恨你我愛你》緊湊的時間線相比,
男主頭上的膠帶區(qū)別兩條時間線
用男主自己的擔心勾著走 看上去無害的
-- 一直想要放棄 又被東尼勸回繼續(xù)聽
有意思的活動:派對 校園變裝大賽 樂隊 攝影 詩歌俱樂部 籃球隊
人跟人的分寸感 好可怕 求助的時候可能得不到回應
我一開始以為影片的主旨是校園霸凌,因而覺得很有點cliche的感覺(日韓劇常有)。到后面才越發(fā)覺得精彩,尤其是涉及人際溝通、不同看問題視角和受害者求救等很重要的主題。
對于霸凌我沒有什么可評價的。以前身邊沒有發(fā)生過這樣的案例,雖然覺得這樣的事情很糟糕,但確實不太能體會。
仔細想想女主所經(jīng)歷的事情,沒有一件事情是僅有她一人經(jīng)歷過的。換句話說,她的經(jīng)歷確實不算特殊。但最終她選擇終結(jié)生命而其他人挺過來了,除開個人性格特質(zhì)的因素,還有就是,這些事情發(fā)生得太集中了。
研究不是說么
你遇見過霸凌嗎?在學校、在走廊,還是在校門外那條看起來像被廢棄的荒草蔓延的小巷。這樣的故事太多了吧,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應該聽說過一兩個這樣的傳聞,即使沒有發(fā)生在自己身上,也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些什么,只是那樣太殘酷了。殘酷并不是因為發(fā)生那樣的事殘酷,而是你能感受到的一切都太虛假了,你的感受,對當事人來說,就是一種殘酷。有什么辦法可以讓事情不那么殘酷嗎?有啊,就是像《十三個原因》里的男主角Clay一樣,去親身體驗一遍女主角Hannah死亡之前經(jīng)歷的所有事情,像解開謎題一樣
劇里的故事充滿了戲劇性和巧合,引導到極端情況。但這樣的極端,一次也太多了。更不用說,在學校許多人生活在霸凌之中,難受卻不自知,長大了又不愿意面對,因為實在也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受害者還是罪人。
霸凌是一種文化氛圍,所有人都是罪人,所有人也是受害者。我們可以單獨就每一起事件就事論事,但這種壓得人透不過氣的氛圍才是元兇,在有些時候,單純地就事論事是沒有結(jié)果的,形而上的敵人確實存在,因此才需要善惡之辨,才需要道德。
總想起初中班上那兩個被霸凌的女生,記得我唯一一次去同她們搭訕
剛剛看完最后一集 漢娜向老師求助 之后跑了出去 老師并沒有跑出來挽留她 然后漢娜就自殺了 這段劇情讓我有些后怕 因為在星期一我就因為一些事情找過輔導員 然后情緒失控想跑出辦公室 而幸運的是輔導員拉住了我 我媽和輔導員在我向他們求助的時候 都說過這樣一些話“不能改變環(huán)境 就適應環(huán)境” “你太敏感了 你應該大氣一點 心胸不要那么狹隘” “為什么別人都能忍受你卻不能呢” 說實話 這些話會讓我很難過 因為為什么犯錯的人不會的得到懲罰呢 還有我剛剛看到一個影評 說學校里的食物鏈的 我其實也感受到了 所以
“十三個原因 第一季”一點很長的觀后感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weigoucun.com/archives/id-2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