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森大軍]影評人 講師 編劇
課室風云
回答影迷提出的以下問題
1 本片真的是講教育嗎?為什么小黑走后,故事戛然而止?片頭片尾如何解讀?
2咖啡,有何隱喻?在片頭,紅綠燈的出現有何目的?學生代表什么?老師代表什么?本片最大的隱喻在哪里?
3 為什么拍攝操場用“俯拍”?操場指代什么?
戛納電影節(jié) 獲獎:1
獲獎·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法國凱撒獎([2009;第34屆]) 獲獎:1
獲獎·凱撒獎-最佳改編劇本
男:這電影我看過,頗受關注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戛納的金棕櫚獎
該片場景不多,多是封閉式的內景,還有幾個狹小操場的畫面,因此所能施展的空間有限。就在這樣有限的空間里,一個年輕的群體——一群學生作為復雜社會的微縮樣本,在不斷的自我表達和與他人的互動中,展現了法國當下后移民時代所存在的各種問題和社會具象。
從影片一開始,學生們就表現出了他們的目無尊長、傲慢輕狂、不守秩序、無視校規(guī),在這樣的情形下,班主任馬蘭也常被學生們肆意發(fā)揮的個性整得啼笑皆非、焦頭爛額、處境尷尬
這部影片講述了一座法國公立學校中老師與不同族裔,不同性格的學生們在沖突中相互成長的故事。影片拍攝手法樸素無華,但其效果極佳,人物真實得幾乎能感受到他們的存在。我在觀影過程中絲毫沒有覺得他們在演。整部影片如同淙淙清泉,雖不見力挽狂瀾,刀光劍影,卻沁人心脾,直指社會。我在觀影過程中一直擔心影片淪為“流水賬”,但隨著影片逐步推進,我心里的石頭總算落了地。影片雖有紀錄片之韻,但仍有電影之骨。影片及時的切換,避免了誤會。此處足見功力。影片還有一個觸動我的地方是老師。按傳統理解,老師社會地位不錯,每年有固定寒暑假,而且還是個鐵飯碗??赐甏似接X老師之難。我們何嘗不想扇那個挑撥離間的愛斯梅拉達?何嘗不想敲醒那個中二的蘇萊曼?但作為一名職業(yè)教師,馬蘭老師卻必須拿出耐心和理解,盡可能把孩子們領上正道,即便自己被氣的啞口無言。此處向所有盡職盡責的老師們致敬!但本片有一處讓我憂心忡忡。眾所周知,沒有天生的罪犯,罪犯的產生必然與家庭和環(huán)境掛鉤。望著蘇萊曼離去的背影,想起他那文盲家庭以及馬里的教育環(huán)境
電影以 Fran?ois Bégaudeau 的原著小說《Between The Walls》改編,小說作者本人也是該電影的主演,將他以前在巴黎某所公立學校教法語語文課的一段經歷搬到了銀幕之上。
Fran?ois Bégaudeau 與導演 Laurent Cantet 共同將原小說的內容改編重塑,濃縮至兩小時的窗口之中。電影中的所有出演角色都是真實的學生,非常值得稱贊的是這些學生毫不畏懼鏡頭,表演真實自然、沒有生硬的對白、也不刻意地嬌柔做作。
觀眾能很明顯看出這是一個混合了各種膚色的移民后裔的班級
從中國學生的切身經歷來看,老師絕對是一個沒話說的好老師。關心學生,不輕易生氣,講道理,細心,有耐心,尤其對象還是那樣一群學生。
這群學生在課上愛講話,吃東西,和老師頂嘴。當然,他們也會指出老師的錯誤,但大多時候有鉆牛角尖的嫌疑。
這里有非洲人,中國人,白人,黑人。他們都不是法國人,住在貧民窟中,他們也不認為自己是法國人。他們敏感,偏執(zhí),有深深的不安全感。也許這正是他們作對的原因。
老師真的想了解他們,而卡爾的回答是:你都知道些什么?
你,一個法國人,一個歐洲人,一個曾經從事三角貿易的白人,都知道我們黑人些什么?
三角貿易已經成了歷史書中的章節(jié),奴役也已經成了歷史,非洲人和亞洲人在歐洲人的課堂上刁難老師,然而,成見永遠不會消除。
柏拉圖的理想國永遠不會實現。正如柏拉圖的困惑一樣,我們和他們只能不斷的提出新的問題,卻永遠找不到解決的辦法。而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著盡量使它更好些。這個學校的老師,尤其是他們的班主任,一直在努力。我想知道些什么,我想聽你們說說你們的生活,你內心的想法
為什么你對我們的談話感興趣?其實你不愿意聽,這只是你的工作。
移民區(qū)的中學大概是這個樣子,在玩世不恭的同時也有超越角色的疑問。和任何國家一樣,這些學生出身卑微決定了他們日后居于社會的中低層,從事艱苦工作,而社會對他們的要求就是不要成為危害公共安全的群體,這是實際而又無奈的世界,難道觀眾們真的認為這些孩子中會有明日的國家領袖嗎?在路上看到挖井修路的工人們,如果想到他們青年時期是這樣的叛逆,這讓很多教育家情何以堪啊。這個國家真正指望人其實是在書山題海般的努力著,那有空叛逆呢 ?
在歐洲和亞洲,青年人最終成為什么樣的人,所經歷的學校只是個結果而不是原因。
【墻壁之間】Entre les murs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weigoucun.com/archives/id-22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