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戰(zhàn)爭的男人,覺得戰(zhàn)友兄弟都死了,自己獨活,不配享受榮譽,寧愿放棄前程似錦,而選擇在孤島上守燈塔,他需要獨處,需要療心傷,在他以為自己會行尸走肉一輩子的時候,獲得了愛情,有了活力,有了生的樂趣……
一個義無反顧的姑娘,為了愛情,選擇離開父母的呵護,離開正常的生活,嫁到孤島……
環(huán)境的惡劣,兩次都沒有留下心愛的寶寶……
于是,一條小船海難了,大人死了,嬰孩兒還活著……
男人想忠于職守,報備,記錄!
女人想留下孩子!
最終女人以愛的名義迫使男人違背了良心,嬰孩兒長大了
作為媽媽,對這種子離母散的情節(jié)毫無抵抗之力,忍不住淚崩。對故事中的三位主人公的每個人的立場都非常理解,女人對孩子的母愛渴望,男人對愛人的承擔和道德的拷問,讓人揪心。是的,如果男人不去聯(lián)系孩子生母,他們可以永遠幸福下去,但他備受戰(zhàn)爭殺人后的心理創(chuàng)傷無法原諒自己的罪,孩子生母原諒了他們,減輕了他們的罪刑。Forgiveness一直是基督教主張的一個品行,如同佛教的大愛。孩子,養(yǎng)母,生母的感受都能讓人體會,并產生同情。相比中國講販賣兒童的電影《親愛的》,主要站在買孩子養(yǎng)孩子的農村婦女角度,而在孩子生父母,孩子的角度卻沒有做較多深入探討。當然兩部電影要講的東西也不太一樣,但《大洋之間的燈光》要更宏大和多角度一些,《親愛的》更切合中國的真實問題。
兩位主演的表演可圈可點,希望真實中這對couple能像電影里一樣相愛一生。
得失之間是寬容,之后是從容。
我寫不出像模像樣的影評,只會羅列幾點觀后感。
首先, 引用徐志摩的話提升下逼格:“我將在茫茫人海中尋訪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其次,吐槽下小說的蛋疼設定,玩什么不好,非要玩流產,為啥不看老軍醫(yī)?為啥不看老軍醫(yī)?為啥不看老軍醫(yī)? 否則,給男主一個女人,他就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民族,拍一部《大洋之間的民族》,也不是不可能。
最后,理下思路。
1、男主從戰(zhàn)場完整回來,已經比N多人幸運。get生命√。
這多少是一個悲情的電影。
一對駐守孤島,守護燈塔的夫婦在雨夜里發(fā)現(xiàn)大海中漂過來的筏子上有一個死去的男人和一個嬰兒,他們埋葬了男人,將這個女嬰撫養(yǎng)下來。
巧得很,丈夫在回到岸上給孩子做洗禮時發(fā)現(xiàn)了這個女嬰的生母,出于對這個喪夫且喪女的可憐女人的同情,他偷偷給孩子的生母留了一張紙條,告訴她:孩子還活在人世。
夫妻倆沒有自己的孩子,因而非常疼愛這個女嬰,養(yǎng)母更是把她視作自己的一切??墒牵@份愛到底是建立在剝奪了孩子生母的幸福之上的,丈夫內心里很是自責。
出于對妻子的愛
影片講述一對在澳洲小島上守燈塔的夫婦偷偷收養(yǎng)一名海難孤兒及多年后與孤兒親生母親之間發(fā)生的故事。我覺得這是一部主要講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電影,所以姑且稱之為倫理片吧(現(xiàn)在“倫理片”好像基本僅限于指代情色片了)。好的倫理片經常要么把人憋死,要么把人虐死。兩者的共同點是都從人際關系或社會問題里解不開的結開始。而不同之處則在于前者到結尾也沒有出現(xiàn)解決辦法,讓觀眾陷入絕望;后者則最終以展現(xiàn)人性里美好的一面作為解決,讓人看到希望并感動落淚。這部電影屬于后者,也給出了“寬恕”這個答案。
也許生活中人際的紛爭不能一概用寬恕解決,過于大度也可能反而被惡人利用,但文藝作品勾畫的畢竟是一個理想的世界。影片中沒有貪得無厭的惡人,相對單純的人際關系使得縱然有矛盾存在,寬恕最終也會撫平一切。我覺得這也是這類電影,甚至心靈雞湯的存在意義:呼喚起更多人心中的善意和寬容,我們所害怕的惡人也就少一點。影片中很多對人物之間的關系都體現(xiàn)了出了寬恕的主題:
1. Hannah對Tom夫婦的寬恕。 這一對之間的寬恕關系是最明顯的
片子不錯,海島和燈塔的景色美麗而單調!
片子中一切人物的情感都是自然而然的!不必去查找漏洞,非要給一個理性的說法才算完美無缺。
戰(zhàn)爭對一個人的人性摧殘是殘酷的!孩子和父母的骨肉親情是難以割舍的!
片子整體不錯,喜歡!拍攝的手法也不錯。
——————………………——————
為何要140字才算分享呢!
《大洋之間的燈光》要愛,更要寬恕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weigoucun.com/archives/id-18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