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號》讓我“氣喘噓噓”了下
文\小小yumiko
如果說韋家輝的《神探》玩的是多視角敘事,那么《再生號》則是將電影的多層次許是推向了極致。本片大約80分鐘,但是由于情節(jié)的高速運轉讓我們一直保持著幾張的狀態(tài),很不輕松。此部影片最大的亮點卻不是形式上的新奇奪目而是電影實質內容中關于宿命的嚴肅命題和他寓于本片當中不可忽視的人文精神。
故事其實很簡單,敘事結構讓我們覺得太復雜,這里的復雜不是敘事很拖沓,而是很新穎,讓我們感覺到了故事原來還可以這么講,小說還可以這樣寫,情節(jié)還可以那么的錯綜復雜。連續(xù)看了兩遍電影,才將電影的層次大致的分別開來,其實我不是想去把這個誰死誰生去搞明白,而是去體會導演想給我們透露出什么樣的人文精神以及他所寓于電影本身的意義。讓我感覺到了電影當中那個孤獨無助只能用寫小說來安慰自己的melody,那可能就是韋家輝的影子,在面對事業(yè)的的低谷,他最終選擇了一部懸疑片來證明自己的實力,他成功了。但是也失去了很多東西,就像melody最后用自己的小說拯救了自己,她卻失去了家人
這樣的一部矯情生硬、情節(jié)混亂的電影,依舊騙得我淚水漣漣。
生別常惻惻,死別已吞聲。對我這樣參不透生死的人來說,任何一場生離死別,都能教我肝腸寸斷。
更何況《再生號》分明說的就是親人之間面臨陰陽相隔時那般無奈與癡纏。
作為一號女主角的湯樂兒的表演實在有夠生澀,聽她毫無感情如背臺詞一般的道白,簡直讓我有關掉播放器的沖動。又覺得做事不能這么無始無終。幾乎是忍耐著看她作為貫穿全片的重要人物,平板呆滯地推動情節(jié)進展。到最后一刻時,我甚至壞心眼地希望她選擇死亡,別再復活。天,我的耐性居然差到這般。當真驚悚。
公認的演技派劉青云影帝,在本片的表現只能算是平庸,或許是劇本所限,一位遭遇車禍,家破人亡的落魄瞎眼中年男,并不能讓他自如施展演技。或者是我太苛刻?
至于大美女林熙蕾,只能說即使刻意扮老,還是擋不住的美麗動人。好吧,你就是一枚有內涵有理想的花瓶。扮演媽媽怎么看怎么比女兒吸引人眼球。哎,導演你不能挑一個母性光輝強烈的女星么?比如徐帆,比如蔣雯麗。
整片電影的邏輯更是幼稚。11年前的車禍
在小說里,我選擇死來宣泄;
現實,我選擇生,跳回了天臺。
這一分鐘,我好了很多;
我知道下一分鐘又會很傷心,很痛,
我知道這是必經的階段,
我叫自己盡力,
要一天比一天好。
有多長命,
活多長命,
有多好,
活多好。
“有人說,鬼是人死后,因為留戀人間不舍得走而變成的?!?br>“也有人說,鬼是在生的人,因為想念死去的人而想象出來的。。。。”
看完劉青云久違的賣力演出——《再生號》,突然讓我覺得。。其實能做人,很幸運。。。
因為人有思想。思想里的精神世界可以讓人得到現實世界里不能得到,或已經失去的東西(俗稱“YY”)。。。
但做人也很痛苦。因為人有記憶。因為記憶,我們常常陷進不能挽回的傷痛回憶中而成就另一部“無間道”。。。
我們時常哀嘆命運,因為覺得命運強奸了我們的人生,硬塞給我們“結果”。。。
但其實,命運并沒有強奸我們,而是給了我們選擇。。選擇兩種迥異的人生歷程。。
雖然最后還是殊途同歸。。。哈哈!!
電影結束時,屏幕開始淡淡出現電影的主題字幕;“愛,讓靈魂在思念中再生”。。。。
我想,應該還是和老話題:“只要人在心里,就沒死” 同一個意思吧。。
但這讓我想到了另外一個關于倫理的話題。。。
如果“只要人在心里,就沒死”,那我們的生or死究竟是誰決定?
算了,深想下去會腦殘。。。
每一個曾經寫過小說的人,都能理解湯樂兒站在天臺,選擇to be or not to be的反復無常。
不一定經歷電影里這么戲劇化的歷程才能含恨執(zhí)筆,我們這些寫故事的人往往是嫌活得不夠戲劇化。穿不了華服,享不了佳肴,經歷不了生關死劫的愛情,參與不了風云變幻的時代。剛剛被一碗泡面打發(fā)好的無聊午后,有什么比用幾個方塊字滿足自己的荒謬夢想更安逸呢?文字,最低成本造夢機,只需要一臺電腦,一臺打字機,一張紙一支筆,甚至只是你不斷編造不斷記憶的腦,一個如你所愿的世界就由此展開。在這扁平的,只有黑白兩色點線面的世界里,無數光影斑斕的點被瞬間觸發(fā),鏈接到一切類似的視覺、嗅覺、聽覺的美好記憶,憑空建造起只屬于你自己的專制王國。沒有哪個小說家在自己的故事里不是君王,沒有哪個小說家不曾全心代入成為主角的快感,在那一瞬間什么貧寒、卑微、孤獨或彷徨都不再重要。所以說小說家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但終究還是自以為幸運的。否則不會有九把刀念著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寫出殺手系列和獵命師傳奇
《再生號》劉黑不適合拍這種人人鬼鬼的文藝片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weigoucun.com/archives/id-12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