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拍攝于1987年。1987年是個微妙的年份,中國正處在和西方世界蜜月期的尾巴上頭。1987年以后,因為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風(fēng)向變了,由80年代中期的笑迎八方客變成了選擇性吸收。無論如何,像當(dāng)年那樣,為了配合一部電影拍攝而封閉整座紫禁城,連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來華都參觀不得的事情,再不會發(fā)生了。
中國投之以桃,貝納爾多·貝托魯奇也報之以李??v然這部片多少帶著點西方人對中國的獵奇眼光,但大體上還是不倚不斜地講述了一個十分中國化的故事,沒有太多偏見,也沒有太多溢美之詞。當(dāng)然,辮子頭、忠字舞、領(lǐng)袖同志這些已成為中國文化符號的東西,還是免不得被拿出來大書特書一番。沒有辦法,電影是要給觀眾看的,大多觀眾沒時間,也沒興趣去細(xì)細(xì)挖掘中華文化的深厚之處,必須拿這些已經(jīng)定型的符號去沖擊他們的眼球。就像我們一說美國,首先想到的也是漢堡、白宮、摩天樓和自由女神像一樣。
拋開這些表面化的符號,《末代皇帝》的最成功之處,在于它完整講述了一個“人”的故事。中國史書處理皇帝的方式,向來是用簡單的兩分法
今天看戴老師的書評析貝爾特魯奇,提到了這部片,于是下了下來。從來都覺得兩個小時是我的觀影極限,結(jié)果這一次,不知不覺就160分鐘了。
開篇聽幾個典型的中國人說英語對白,覺得很扯,也見到有人說,要是中國來拍,會拍得更本土更好。看完以后才覺得,英語對白也許是一種遺憾,但是除此之外,已經(jīng)很好了。
別告訴我電影歪曲了多少史實,看戲劇不是在教你歷史,再說了,歷史本來就是建構(gòu)的。
誰有資格來說歷史原貌是什么?誰有歷史的發(fā)言權(quán)?我們了解整整一個世紀(jì),是通過親歷者的講述,還是通過權(quán)威者的考證和普及?抑或,當(dāng)局者迷,真正能評述的是局外地人,比如《紫禁城的黃昏》或者這部電影本身?
其實誰來言說又有何關(guān)系?我們了解歷史的目的不是為了八卦那些已經(jīng)作古的人,更是為了揣摸言說人的態(tài)度,映襯一下正在“創(chuàng)造”歷史的人的心境。于是我們說,時代啊,歷史了,人真渺小啊,于是我們和言說者有共鳴了。
以前讀歷史書的時候就在感慨,這個男人或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悲哀,真?zhèn)€就是一個戲子,或者說傀儡
集中在一個人身上的目光,卻折射出了整個歷史、整個國家乃至整個社會的變遷和興衰,在歷史洪流之中,個人的起起伏伏終究只是區(qū)區(qū)塵埃,命運與輪回的古希臘式悲劇卻賦予了中國式的大氣磅礴和韻味流長。以西方人視角窺見的中國文化,美得驚心動魄,卻又悲得無法自已。結(jié)尾的恍如隔世。
對溥儀了解不多,所以沒法說電影到底在多大程度上還原了他的人生。但最讓人感慨的是,作為一個人,他卻完全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總是被人擺布,生在這樣的時代,有著這樣的人生,真是讓人無比感慨,最后回到故宮的一幕,太讓人辛酸。
偶然的機(jī)會,在瀏覽知乎的時候看到了關(guān)于電影《末代皇帝》的介紹,知乎上的高贊答案介紹這部影片最讓人心動的電影。而同一天,也就是11月28日,新聞報道說影片的導(dǎo)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去世了,作者的離世也往往會勾起大家對優(yōu)秀作品的記憶。出于對電影的好奇以及對那個時期(清末到改革開放初期)歷史的興趣,我利用兩天的空閑時間,看了這部電影。而這部電影,也沒有讓我失望。
外國人拍的中國題材電影獲得了奧斯卡獎
導(dǎo)演內(nèi)納爾多·貝托魯奇天才的導(dǎo)演也通過對人物內(nèi)心和時代背景的刻畫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片子的完成度真的很高,尤其是作為一部中國題材的外國電影,作為top100雖然有題材加分,不過水平也是相當(dāng)高了,貝魯托奇真的是才華橫溢!
還要夸一下別的,攝影美極、配樂成神,還有坂本龍一真的是帥到無解?。?!
全片大量的隱喻和主題重現(xiàn)看得人心塞,“open the door.”從頭到尾不同時段反復(fù)出現(xiàn),或憤怒,或無奈,或絕望。溥儀就站在門里,一輩子在門前喃喃自語“open the door”,他也嘗試過,也失敗過,終是沒法打開那道門。
從小時候在紫禁城,到后來在天津、上海,再到后來的滿洲里
口碑不衰!《末代皇帝》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weigoucun.com/archives/id-1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