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上看了多少遍了,前幾年還專門當下來看,對于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來說,屬于兒時經(jīng)典的回憶了,片頭一句,我們是在巴黎,不,我們在GARNA的上空,翻譯的一直不知是哪里,后來才知道是戛納,呵呵,現(xiàn)在這地很出名,后面的鴛鴦茶,斗雞眼都太經(jīng)典了,以至于后來的人在囧途照搬了此劇的走錯房間上錯床的橋斷,陳佩斯也借用了好多喜劇元素吧,后來又看了那個小老頭的警察故事系列都是經(jīng)典之作.
這部片子里德國人對法國人還是很尊重的,區(qū)別于另一部法國影片<老槍>.
上譯場的配音很親切.
Fri Nov 12, 2004
我要長刷子,不要扁刷子
昨天晚上查了查天氣預(yù)報,周末下雨。
看來油漆刷不成了。
想起《虎口脫險》里那個油漆匠,還有那句經(jīng)典的臺詞:我要長刷子,不要扁刷子……這個你不懂。
是啊,離開心愛的人,或者半夜假裝夢游求婚未成功,都是讓人沮喪的。無法直說,只好借助自己熟悉親近而不會背叛的事物排遣——于是走不動路了,大狼狗牽著也走不動了,坐在石頭上愣愣地想:要買一箱刷子。要長刷子,不要扁刷子。這些,暴躁自私的指揮家德菲耐是不會明白的,他只會騎油漆匠脖子上,讓可憐德家伙牽著大狼狗。
我的沮喪則源自好日子即將結(jié)束,倒和感情無關(guān)。但沮喪是一樣的,就象發(fā)熱的烙鐵,是摩擦生熱的還是放在火上烤出來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熱了。
重要的是此情無計可消除,只好拿一些信手拈來的碎片發(fā)發(fā)牢騷。
有時候很希望自己能跟那個油漆匠一樣,做個樂天本分卻又為了原則理想變得異常勇敢的人。蓋世太保隊長眉飛色舞地對他們倆說:“一槍斃了你,一槍斃了你”,倆人都嚇得體若篩糠,鋼盔抖個不停,卻依然機智地虛以委蛇
舉起手來是我小時候非常喜歡看的一部電影,那是我們六年級,第一次上電腦課,老師給我們放映了這部影片,全班同學都笑得前仰后合的,記憶最深刻的就是郭達拿鍋擋子彈,對比這部電影,同樣是戰(zhàn)爭片,同樣是弱化敵人智商,也存在一些bug,但是不可否認兩個電影都非常精彩,但就因為一個是國產(chǎn),評分差距就這么大。我覺得我們應(yīng)該正確看待這類電影,喜劇片就要以喜劇片的眼光去看,不能帶有色眼鏡。這部電影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指揮家和油漆工斗嘴,太可愛了,然后還感覺女主有點綠茶,在欺騙油漆工的感情。
上譯版的虎口脫險遠比三寶鬧好萊塢有段位。至少在9.2分的片子??!
也是法國二大著名喜劇大師路易·德·菲耐斯 / 布爾維爾 合演的唯一一部存世作品
上譯的質(zhì)量其實已經(jīng)可以算是精良了,但是比起原聲版本,仍然免不了黯然失色。私認為,這部影片之所以能經(jīng)久不衰,其實法、英、德三國的文化沖突是一個巨大的亮點,同時也是許多笑點的來源,中文翻譯固然好,但不可避免地會錯失這些韻味。
三個英國人,只有隊長會說法語,其余兩位都是一竅不通,不僅造成了許多溝通上的困難(還好
在某電影公眾號上偶然看到了一篇文章,文章里提到了一部電影,它讓“法國人笑了42年”,它就是那部法國影史上著名的喜劇電影《虎口脫險》。
《虎口脫險》也許能勾起很多人的童年回憶,它的確是喜劇片的經(jīng)典之作,甚至是上譯廠經(jīng)典的譯制片,以至于在尋找片源時,一定要找到國語版來看,那樣才有味道,才能回憶起童年的歡笑。時至今日,《虎口脫險》的很多經(jīng)典橋段依然讓人忍俊不禁,再加上喜劇大師路易·德·菲奈斯的精湛表演,這部“悠久”的電影一直保持著一種魅力。
《虎口脫險》算是典型的戰(zhàn)爭喜劇吧
【上譯經(jīng)典《虎口脫險》:德占時期法國人假癡不癲的戰(zhàn)爭人生_原創(chuàng):笑獨行(樓主)_天涯社區(qū)·影視評論2009-05-18 20:30】1211次點擊
上譯經(jīng)典《虎口脫險》:德占時期法國人假癡不癲的戰(zhàn)爭人生
@笑獨行[編評]
【影片笑獨行解題】
《虎口脫險》(La Grande Vadrouille, or Don't Look Now - We're Being Shot At, or Drei Bruchpiloten in Paris, or Tre Uomini in Fuga, or Suuri Huviretki,法國、英國,1966,1982-中國)
二戰(zhàn)幽默與冒險題材永恒經(jīng)典彩色片。法國導(dǎo)演杰拉德·奧利(Gérard Oury)代表作
《虎口脫險》世界無時無刻在變,影片中的ta們還是老樣子!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weigoucun.com/archives/id-1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