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都是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吧。政治,這玩意從來都是十分復雜的。
作為內憂外患之際,上臺執(zhí)政的女王,伊麗莎白的前期之路著實險象環(huán)生。教 對王權的深刻影響,其實給我最大觸動的是《權力的游戲》。
這里,女王最后的獻身為國家,可能也真的是集權統(tǒng)治、強權掌控的極佳模式,誰讓她真的有這么強大的能力呢。
有一些場景可能我看得不太明白,也可能是有的演員給我的辨識度太低,容易混淆……又或者,本來就有暗藏洶涌的其他的兩面三刀?
PS,很容易以為莎士比亞和伊麗莎白搞事情耶。。。
我還真的查了下
第71屆奧斯卡、第56屆金球獎、第52屆BAFTA最佳影片提名。但最終只得了BAFTA的最佳英國影片。
伊麗莎白一世可能是英國歷史上最受歡迎的君主。她在位44年(1558-1603),把英國由內憂外患的混亂狀態(tài)扭轉為歐洲最強大和富有的國家(之一),這一時期也被稱為“黃金時代”(golden age)。她的三大功績——確立了新教(圣公宗)的國教地位、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保持國內穩(wěn)定文化繁榮,極大提升了英國人的民族認同感,無疑也改變了世界歷史的走勢。這樣偉大的人物拍成傳記電影是遲早的事,但想拍好也絕非易事。本片主要講了她即位初年的一些人和事,屬于典型的好萊塢式歷史正?。簩κ穼嵶鲅萘x,集中矛盾沖突,側重表現(xiàn)人性和人情(尤其是愛情)。電影本身的質量由諸多大獎提名已經足夠說明,這里來聊聊我更感興趣的歷史。
關于她的前任和姐姐瑪麗一世(Mary I of England)。她倆的淵源我就不說了,下次寫《亨利八世》的影評時再來介紹這位結了六次婚并因此更改國教的奇葩國王。片頭的火燒異教徒呼應了“血腥瑪麗”的頭銜(一款血紅色的雞尾酒即以此命名)
以前的周一,看過《無恥之徒》《國務卿女士》《維多利亞》,還有幾乎是全世界都追過的權游。上周一看了紀錄片最后的守夜人。
忽然今天無劇可看。于是挑電影。
1999年奧獎最佳影片是《莎翁情史》,而這部《伊麗莎白》獲提名無數(shù),最終卻無緣最佳。凱特-布蘭切特也沒拿到小金人。
之所以會挑這部伊麗莎白,是因為非常喜歡《都鐸王朝》,這部劇演繹的是伊麗莎白一世父母一輩的恩愛情仇。飾演伊麗莎白母親的演員,是權游里大家都喜歡的小玫瑰,也是《基本演繹法》里的大BOSS莫里亞蒂
伊麗莎白,孤寂的人生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weigoucun.com/archives/id-20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