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在一些部分還是挺有趣的,似是堂吉訶德式的荒誕。
故事的立意應該可以彰顯出后現代對革命的解構。
開頭有一個細節(jié)不知道是否有人發(fā)現,男主示威時候說拒絕外國勞工,對不熟悉工會制度的人來說,這只是無關緊要的事情,但如果了解,便會發(fā)現這個細節(jié)拍的不錯,至少在東亞是拍不出來的。
對東亞,至少是從未了解marx的china觀眾可能真的難以理解這部片子的有趣,即使我給他的評分受制于拍攝,并不高……
若是最喜歡的話,相比較無聊和無趣,我更喜歡當初工運領袖說的那句。
理想主義者的價值觀,在現實眼里總是荒誕和可笑,我只希望現實主義者們在看完之后,能夠靜下心來,閉上眼睛,問問自己:“如果我認為這個世界像狗屎一樣,但我欣然接受,并生活其中,那么我是什么?”,“如果我認為這個世界像狗屎一樣,不但不打算改變,并認為那些試圖改變的人是白癡,那么,我又是什么?”
了解托洛茨基生平以及政治斗爭殘酷的影迷,在影片剛開始的時候或許會對于這種青少年的不知天高地厚的幻想感到可笑,幼稚,或是回想式的同情,悲哀.
但隨著劇情的發(fā)展你會開始贊賞這種年青人的理想與堅持,他那神似的衣著眼鏡體態(tài),他的演說才能,他的思想,還有他的真誠,腳踏實地向著理想的進發(fā).當然還有他與女友(很特別的嗓音)的感情生活,老紅色教授(有著曾經的抗爭歷史)對他的支持與啟發(fā)的難能可貴.(另:老紅色教授與學校老董事的最后對話是很有意義的一段,忙于各種基金會(當中包括福利事業(yè))的老校董當然無視這種年輕人的狂熱,但你不能否認他們的這種追求創(chuàng)新的精神.)
影片同時也是一部了解國外人們生活家庭,社會,校園狀況的影片.同時有著一種諷刺與幽默腔調.比如家庭中的哥哥一家,或是工廠中的工人,兩位學校管理人的刻板神態(tài),以及那個前男友的自怨自艾.(A bit embarrassed than you two.)
一
當人類社會步入二十一世紀頭個十年,所謂的激進革命,早已在世界大多數角落受到主流知識分子的反思或者否定,即使是拉美非的政治腐敗,社會動蕩的國家,大多數執(zhí)政者和主流精英,也難有對大規(guī)模群體性的革命的向往和追求,這現狀用術語來說,共產主義革命陷入了低潮_而且現存的任何一種馬列傳統(tǒng)的共產主義的社會主張,在可預測的未來,均不會再有,十月革命一聲炮響般的雄偉力量。
但出乎意料的是,歐美電影《少年托洛茨基》,以下簡稱為《少年》卻是在展示一位青年馬列“信徒”(信徒需打引號)的“革命”故事。
水深火熱中的中國人民都不再信馬列那一套東西的時候, 歐美的洋佬,跑過來湊什么熱鬧?
《少年》電影主人公,因為湊巧名字與歷史上的革命家托洛茨基相若。于是從小便以托洛茨基自居,自認為自己將來也要像歷史上的托一樣,大干一番。
因為如此,他在墻上貼托的年表(方便自己隨時思考自己如何和托洛茨基一致),鼓動資本家父親手下工人罷工要求組織公會
“少年托洛茨基”詹妮薇芙·布卓新作,我們這些后現代主義者一定無法理解。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weigoucun.com/archives/id-14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