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突然想起來這個好電影的。
安靜的下午,坐在家里畫畫,陽光燦爛從白色變成金黃色照在白墻上。
這個情景和大學時候看這個電影的情形好相象啊,不過大學的時候是無所事事,躺在床上看電影看的頭腦昏沉,出門走走就是金黃色的陽光了,春天的校園大家活力無限,吵吵鬧鬧打乒乓球踢足球做運動,陽光照著樹枝太漂亮了,看的感人。從陰暗宿舍出來從這個沒有語言的黑白電影中出來的我像是從墓中爬出來的僵尸一樣。
在操場走了兩圈就開始有同學提著茶瓶接茶水了,天也慢慢涼下來,終于到了吃晚飯的點了。
感謝看電影看到死,得以有幸參與了驚奇法國奇幻電影賞。此次展映影片多在早年間,完整查閱片單后,目測1955年亨利·喬治·克魯佐的的《惡魔》會比較搶手,而因為很喜歡早期呂克·貝松的關系,首選了他1983年的開山之作《最后決戰(zhàn)》。核子戰(zhàn)后的文明廢墟,人與人的關系如沙漠、廢墟一樣冷血荒蕪。黑白、無言的形式本身就是對電影主題的輔助。影片定位在科幻,而環(huán)境氛圍的孤寂空曠感,還是營造出了驚悚氣息。這部電影即便放在今日也足以驚世,它的先鋒實驗意義要大于影片內(nèi)容本身
話不多 此片應該說是無對話黑白電影
有意思的是影片音響效果卻出奇地好
老呂導的片想象力同藝術性不想說了 網(wǎng)上一大把
只說表面的 他對電影聲音和畫面要求從來都很高 此片可證
(找張這片的dvd看看 )
在你看過了色彩濃烈的地下鐵 畫面優(yōu)美的亞特蘭地斯
如還對老呂有興趣 便看這片就可一睹他24歲時的大銀幕處女作
我希望這樣介紹能引起大家一點點的觀看欲望吧
1 呂克貝松處女作??瞻渍Z境下的原始文明和黑白混沌中的清醒浪漫,失語狀態(tài)與末世情結。在一個人跡行將湮滅的時空里,在文明已經(jīng)消失、廢墟林立的荒涼景況下,語言已經(jīng)失去功能了。
2 廢墟中的藝術傳承:繪畫和音樂都在廢墟里延續(xù)著壽命。導演對藝術的拯救功能是倍加重視的,在末日來臨前夕,人類要回歸最初的原始形態(tài)。雖然這時候人類所剩下的就是力量、欲望和藝術。
3 二戰(zhàn)和六十年代風波之后,西方的末世情結被反復激起并且體現(xiàn)于各種各樣的藝術形態(tài)里。然而導演沒有預期那樣激進
這是一部黑白無聲電影
是在一片荒蕪的地表
沙漠 大樓 廢墟
你可以想象那是在戰(zhàn)后
或是在遠離文明社會的與文明社會同步前進的野地
總之這里
沒有幾個人
是一片廣闊的荒蕪
與
一些想要活下去而追尋食物與領地的生命
那是一個個強大的人類
一個個強大的不只是想要食物的動物
這個電影中人的欲望與野地動物一樣
他們僅僅為了食物可以去殺死其他生命
僅僅為了領地可以去搶劫燒殺
他們運用智慧促使殺戮獲得成功
這里沒有所謂好人壞人 對的 錯的
只有生命所特有的愛與欲望
我要活下去就必須將你殺死
并奪得食物 與 地盤
最直白欲望的就是獲得食物與領地后對性的欲望
手淫會滿足那一瞬間的欲火
最直白的愛就是看見你受傷后為你養(yǎng)護 給你食物
分享會讓生命獲得那一瞬間 或者是很久很久的滿足
讓彼此充滿信任
從而要活下去 或者是要戰(zhàn)斗的不再是一個人
而是兩個人
兩個男人
女人在最安全的地方
一但男人戰(zhàn)死
女人將面臨奸淫與死亡的威脅
她們是脆弱的
就象除去堅強外表的男人的內(nèi)心一樣脆弱
一直認為一部小成本獨立片一定要風格化,如果不巧這又是你的第一部電影長篇就更要風格化。其實我們看到的許多成功范例也正是如此。
呂克·貝松的第一步就風格化的很夠勁。故事背景被設定在一次全球性的核毀滅之后,不必關心具體是在下個星期三還是70個世紀以后,反正這個星球已經(jīng)他媽的成了一堆核導彈的炮灰。于是,呂克·貝松很順水推舟的選擇了黑白攝影,而且放棄了人工照明這一使黑白畫面視覺飽滿的王牌。采用自然光的下場就是影片中光亮的部分有陰影感,而黑色的部分缺乏高光有混濁感?;旧峡梢哉f電影中的顏色不是黑白而是深灰和淺灰,這樣的效果倒是絕妙的符合電影的基調(diào)。
這是一個瘋狂的時代,在所有的秩序都被幾縷鬼魅般的核輻射死亡凋零之后,這是一個前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交相輝映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里,有一群人居然活了下
來,這大概是一個最大的悲劇——對他們自己,也對這個世界。
電影的開場鏡頭是在一個空蕩蕩的公寓中,一個年輕人和充氣娃娃做愛的場景,在后面的情節(jié)中不斷穿插的他自慰的細節(jié)強調(diào)了在這種環(huán)境下
【轉(zhuǎn)】《最后決戰(zhàn)》——最初的呂克貝松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weigoucun.com/archives/id-20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