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講的是過一種尋常的生活,跟普通人一樣,做普通事。這也就意味著你面前的人就是佛陀,很有可能你自己就是你自己的佛陀。
佛陀,本是古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的太子,享受著人世間極端的奢華富裕的生活,為了探尋世間苦難的本質,二十九歲時,離開妻兒,遠離王國,走向探索真知之路。四次出巡,讓他明白:人不可能永遠年輕,永遠完美;每個人都會生?。蝗松芏虝?,人生也充滿著苦難,而且也必將會走向死亡;人不僅需要物質生活,同樣也需要精神食糧。
如何面對苦難的問題使他踏上了精神之旅——六年苦行僧的修行之路。
佛陀放棄苦行,于菩提樹下靜坐冥思,終于覺悟。西塔琴調好了,跳出來的舞才漂亮;給我們調西塔琴,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這樣大家就能盡情起舞;但是如果琴弦太緊會斷,音樂也完了;如果琴弦太松,就沒有聲音,更無音樂而言。有一條中間之道把琴弦調得不低不高,我們就能盡情跳舞。通往覺悟的路徑就是中間之道。
佛陀對苦難的分析有四個方面,后來叫做四圣諦。第一個圣諦,世間是苦果。苦難即是不滿。我們不是很高興,或者說,即使我們高興
色相是一種業(yè)障
只有摒除掉一切的業(yè)障,人才能升華到一種全新的境界
打坐入定,通過冥想,可以看到很多問題的根源
如個人只看到生和死,這是眾生相
個人跳不出這個圈,看不到問題的真本源
所謂的生和死,只是個體的,即眾生相
但是每個人通過個人的修行,達到一種群體的超化
而這種超化是可以通過一代又一代人在傳承下去的
個人不管生和死,其過程都在推動了群體的超化
即你是一個零件,壞了再換一個零件
但整個群體,就是一個機器,可以良好的運轉
《爐香贊佛》中的佛學是本源的,樸素的佛學
是一種道
我們個體摒棄不了眾生相,就始終跳不出大輪回
不能讓群體超化到可以跳離這個輪回
佛學的本意在修道,讓修為可以去影響周圍的人,去超化別人
讓整個群體達到一種升為
總體在進步
人在宇宙之中是很普遍存在的
不同的星球,由于受到球體本身的環(huán)境所局限
會影響著那里的人類
而人類的肉體很難有效地做到在宇宙中穿梭通行
但通過修為,超化后的群體,是擁有將意識在宇宙中自由通行穿梭的能力
我們人類,來到地球,受限于地球的環(huán)境
《爐香贊佛》影評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weigoucun.com/archives/id-61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