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do not need bells in our church to worship God.
我們的教堂不需要用鐘聲來禮拜上帝。
極端。荒誕??尚?。瘋狂。
關乎愛與信仰。純潔與骯臟。
《破浪》。
八個章節(jié),全部以華麗的如油畫的景色開頭。像是用細微而顫抖的筆觸勾勒出干凈的輪廓,卻一步一步地上以深沉的暗色。淪陷,黑暗。對比明顯。讓人震顫的不真實。
謝謝。貝絲對揚說。謝謝你愛我,謝謝上帝讓我遇見你。隨時隨地的情欲上涌,揚教會了貝絲這個神經質的女孩愛與人欲。貝絲面對神父的問題時,虔誠得讓人不忍傷害,無罪的羔羊。
新婚燕爾的情人被迫分離,揚回到海上油田工作。貝絲痛苦地一路狂奔,用力的敲打鐵棍,追著揚的飛機哭喊。貝絲的愛偏執(zhí)至極,太過濃烈,太過沉重。
卻也像一場詭秘的鋪墊,有多幸福,就有多悲傷,一出殘忍的童話。
貝絲的歇斯底里,在海邊嘶喊,在教堂語無倫次地祈禱,祈禱揚能夠回來。巨大的執(zhí)念讓揚得以回歸貝斯的身邊,上帝卻仿佛不甘心似的懲罰著,給以揚殘破的癱瘓的身體。揚能活下去,貝絲便笑了
本文轉自公眾號“CC標準電影”
以下是標準收藏發(fā)行的《破浪》小冊子里的訪談,原本收錄于Stig Bj?rkman1999年出版的《馮提爾談馮提爾》。英文版由Neil Smith翻譯。
《破浪》用了五年制作,花了四千兩百萬克朗。最初從哪里想到了這個主意?
我偏愛極端的想法,而且想拍一部有關“善良”的電影。我小時候,讀過一本童書叫《良心》,我清楚地記得這本書讓我很開心。這是本圖畫書,講的是一個小女孩口袋里裝著面包什么的去森林里。但到了結尾,當她穿過了森林,她全身赤裸,什么都沒了。書里最后一句是——“但至少我沒事”,良心說道??雌饋磉@極致地表現(xiàn)了殉道者的極端境地。我讀了幾遍,雖然我父親認為這完全是垃圾?!镀评恕返墓适驴赡軄碜杂诖?。電影中的貝絲就是“良心”。我也想拍一部宗教主題的電影,有關奇跡的電影。同時,我也想拍一部完全自然主義的電影。
隨著年歲增長,這故事變了很多。起初,我想在日德蘭半島西海岸拍攝,后來想去挪威,又想去比利時的奧斯坦德,然后是愛爾蘭,最終決定了在蘇格蘭拍
10/28重看,想得多了卻不如第一遍讓人驚嘆。八篇章,從Bess的婚禮到葬禮,精神與肉體逐步瓦解的過程。每一篇章都斷崖式地跳轉并附上樂曲過渡,一頁頁翻開一篇小說一般,顆粒感讓關于Bess的一切都有了不粉飾的璞真。
在婚禮上,男們掰手腕喝酒捏碎杯子,男性的力量在那時那地意味著什么就已經為后續(xù)埋下了種子。社會與教會的操綜和壓迫在這個小村已孕育為了成熟的體系。
片子總旁敲側擊地說她瘋過病過,她的眼神也總癲狂地天真,她為她純粹的信仰而瘋,從此以“寄生”的形式活在世上,寄生于日復一日的祈禱
很多年前,在一所大學的課堂上聽一位著名的教授講拉斯-馮特爾,他是一位特立獨行的導演,他拍戲的場景永遠很簡單,他只用手提DV來拍攝,所以在他的影片里,鏡頭總是搖晃的,還有他是DOGMA運動的倡導人,他有恐高癥,不能坐飛機,所以無論他的哪部電影,無論取材在哪個國家的故事,基本上是在丹麥本土上拍攝完成的......
我聽了這許多的講解之后,才慢慢去看他的電影,第一部<黑暗中的舞者>,看得我熱淚盈眶,一位母親為了挽救兒子,甘愿獻出自己的生命,應該說這也是LAS VON TIER 最好看懂的一部影片,之后的<狗鎮(zhèn)>,<反基督者>一部比一部難懂.應該說, 導演是想通過鏡頭以及人物的表演表達許多形而上的東西,比如哲學,宗教,神學,等等, 而不僅僅是故事本身.所以,要想看懂他的電影,沒有相關的文化及背景知識,基本上是不知所云的.
“你有什么特長?”“我的特長是,相信?!毕嘈?,最普通的詞語,有時付出的代價卻不可估量。最近很迷惑,懷疑愛情,質疑婚姻制。本沒有什么終身不渝,不過是多巴胺的分泌,何來長長久久,依靠什么維系長達一生的相處?答案是信任,雖然那幾乎是mission impossible。可愛可憐、有些神經質的女子,為了丈夫一個用意深遠的請求,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也是救贖之路。人憑借信任可以走到哪里,而所謂救贖的宗教又給了相信的人什么,影片的解讀是獨到而深刻的。貝絲滿身是血,躺在病床上迎接死亡時,害怕的并不是死亡,而是現(xiàn)實的一切將她刪除,將她除名,被所生活得環(huán)境和人完全的拋棄。即使為愛情能犧牲一切的貝絲到頭來還是要被所生活的環(huán)境束縛,改變我們的可能并不是那些巨大的概念和事件,而是習慣的觀念和生活,根深蒂固到幾乎刻進了我們的靈魂。
信仰的力量如此強大,能讓一個脆弱而神經質的女子不顧一切??粗惤z在公交車上為陌生人服務,看著貝絲在船上被船員蹂躪,自己內心都在顫抖
1996年,破浪 電影語言解析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weigoucun.com/archives/id-13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