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蒂凡尼的早餐》,類似的故事令我想起了10幾年前看過的張曼玉和鐘鎮(zhèn)濤主演過的《不脫襪的人》,雖說這部港產(chǎn)片是港式蒂凡尼,但個人覺得它比前者好看多了。
故事是發(fā)生在動蕩的1960的香港,盡管我們出生在80年代的大陸人對香港那段歷史不是很熟悉,但動蕩的年代會發(fā)生什么事情,也是可想而知的。男女主角同樣都是社會底層的群眾。女的年輕漂亮,來自貧窮的家庭,一心想著嫁個金龜,麻雀變鳳凰。類似的故事,但張曼玉拍出了人物的做作,勢利,市儈,但卻不失小女人的可愛,通透。因為即便你明白她是那樣的惟利是圖,卻討厭不起來,因為故事還有交代女主角的生活經(jīng)歷,這樣劇情開展起來,你就可以換位思考她的人生選擇和做法。在這部影片當中,男主角是一開出租車的司機,也是底層人物,不可能穿得像《蒂凡尼的早餐》男主角那樣西裝革履,光鮮艷麗,所以,同樣是為了生活的話,都當了小白臉,你就會更理解鐘鎮(zhèn)濤塑造的這個人物了。
影片安排這兩個人在一起,一開始他們是互相瞧不起對方的,其實還不是自己的自卑心理和有中國傳統(tǒng)式的觀念作祟
表面看,男主女主相擁一起;于是我們不禁為他們的債務和未來生活擔憂;但實際上,男主被亂搶掃死了,那個只是幻想:理由一,通過男主的士被燒,不難明白最后男主舉手投降并不能扭轉被亂搶掃射的結局;理由二,女主輪船7.30,最后兩人在候船廳時間是8.00過一點點,中間半小時男主不可能這么慢才趕到候船廳,女主也不可能一直在候船廳這么久,不然鏡頭也不會給大鐘一個特寫;還有,開船那一刻,女主轉身似乎感受到了什么;看了很多評論,說因為這個結局拉低了分數(shù),在我看來結局并非如此
小人物本已艱辛不已,被裹挾在革命暴亂中更是悲苦。雖然有很多喜劇片段,卻是貫穿在濃濃的關于命運的哀傷中。鐘鎮(zhèn)濤有幾幕戲演得真是好,比如對著飛駛過的飛機大聲吶喊,借著巨大的噪音喊出來心底所有的不甘和痛苦,比如向張曼玉表白心聲,求她不要離開。張曼玉的表演也有層次,眼神里開始有戲,所以得了當年的金像影后。在所謂港片的輝煌前,其實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香港電影,它們是小人物的小故事,關注普通人和社會民生問題,也許正是港片的繁榮帶來了港片的沒落,巨大的利益使得大批浮夸無內容的爛片面世。
貧賤夫妻百事哀。也不知道是包養(yǎng)的可憐還是被包的可憐。
看到兩毛半與一毛半,合成為四毛的故事挺想哭的。在貧窮面前,醬油拌飯+豆腐乳都是好吃的,樂觀滿足。社會底層女性生活描述的淋漓盡致,缺乏承擔風險的穩(wěn)定性,在大環(huán)境下?lián)u搖晃晃不堪一擊的愛情,唯有歇斯底里的狂躁發(fā)泄?!裕嶅X,不管是兩個人還是一個人。
都在說這是港版的《蒂凡尼早餐》,但也很有老香港的時代感,而且那時候的萬人迷張曼玉外貌形象簡直就是《雙響炮》里陳好的原型。一心想要麻雀變鳳凰,曼玉,靈動飽滿鮮活
女主的性格
小玉的人設是個臭美的,又臭屁。臭美到臭屁的那種,哈哈哈,笑死了。像不像身邊的某類打扮得光鮮亮麗自我陶醉在自己美麗世界中的gay?哈哈哈哈。實則對,她的原始動力就是能臭屁地臭美,哈哈哈,有點古靈精怪的有點對美的高品質的東西小貪心,所以顯得她很單純可愛的地方,因為對其他的欲望,比如權利控制,刷存在感沒有什么興趣。只要能讓他臭屁地臭美,他就已經(jīng)很開心了。她不想出賣自己的意愿跟這些臭男人發(fā)生性關系,事實上也沒有這樣做
其實是為了bgg去看這部片的,友哥導演,又是一部溫拿兄弟出品電影。
溫拿一向以傻得可愛出名,校長b哥都以喜劇居多,在電影中也經(jīng)常不出彩,但是這部電影卻是一反常態(tài)的深刻。
全片印象最深的是阿恭的的士被燒那一段。在政治的洪流中每個人都是螻蟻,無力反抗,總被波及,還常被扣上一些根本無力背負的帽子。比如阿恭,他只是想掙錢吃飯,卻也壞了工人罷工的計劃,于是不愛國的名頭從天而降。
結合時事來看更是唏噓,hk人似乎永遠都在跟自己較勁,這是殖民地人民的分裂與悲哀。
也有處理的比較生硬的地方。
“不脫襪的人”經(jīng)典劇情片 剎那光輝不代表永恒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weigoucun.com/archives/id-16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