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電影簡介由豆瓣網(wǎng)專職人員撰寫或者由電影官方提供,版權屬于豆瓣網(wǎng),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或使用整體或任何部分的內容。
1988年的布拉格,大提琴手路卡(Zdenek Sverák 飾)丟掉了樂團的工作多時,只能靠為殯儀館伴奏和修補墓碑為生。這位大齡單身漢在女人面前頗有魅力,他也樂此不疲,但困窘的生活讓他不得不違背初衷,與一位蘇聯(lián)女子假結婚以獲得報償。婚后幾日,蘇聯(lián)女子轉道投奔西德,將五歲幼子科里亞(Andrei Chalimon 飾)丟給路卡撫養(yǎng)
老人,那個編劇,在登機室的玻璃上,看見了自己的影子。通過跟格利亞一段時間的相處,他看到了另一個自己,一個新的自己。
電影還產(chǎn)生了一個新捷克。我看見蘇聯(lián)的軍車呼嚕嚕開過去,聽見盧卡的媽媽拒絕了蘇聯(lián)士兵洗手的請求,我想任何編劇都有死角,都有成見或者立場。好在新捷克產(chǎn)生了,但新捷克真的自由了?——我有一身捷克足球隊的隊服,電影中格利亞模仿的捷克國旗上那個“大怪物”,這個隊服上也有。一下子我就覺得很親切。可見,一個人的電影品位、個性、層次與經(jīng)驗如此密切相關?!^風吹雞蛋殼,吃飽人不餓,呵呵。
路卡跟格利亞媽媽假婚,結婚禮堂的地毯上,女方要走的那邊顯得破舊,導演也許要說明很多人(女人或男人)已通過這樣的方式通向了自由。這是我的猜疑。
格利亞在浴缸給奶奶打電話是導演的敗筆,也許很多人會喜歡這個場景,但我覺得突兀。它跟電影的整體風格起伏稍大,是溫情中的“假”哀傷。索性徹底把這些清除,換成孩子的調皮或者天真等其他的情節(jié)來感動盧卡,這個電影的生命力也許更強。這個地方真是個俗套子。
或許我會再看看
《柯里亞》電影劇本
文/〔捷克〕茲·斯維拉克
譯/戴光晰
弦樂四重奏很和諧地演奏著德沃夏克的樂曲。這間廳堂的音響效果很好,但它不像是音樂廳。音樂廳應該更寬敞,而且第一小提琴手的腳邊不會放著一瓶啤酒,大提琴手也不會脫了鞋演奏,而第二小提琴手的身后更不會讓人看到一個電茶壺,壺嘴上剛開始冒出一縷蒸氣。
我們依次環(huán)顧了所有這四個演奏者之后,又把目光停留在大提琴手身上。對他應該仔細地觀察一下,因為他是我們的主人公弗蘭蒂謝克·勞烏卡。
看看勞烏卡的胡子和頭發(fā)
1988年的布拉格,大提琴手路卡(Zdenek Sverák 飾)丟掉了樂團的工作多時,只能靠為殯儀館伴奏和修補墓碑為生。這位大齡單身漢在女人面前頗有魅力,他也樂此不疲,但困窘的生活讓他不得不違背初衷,與一位蘇聯(lián)女子假結婚以獲得報償。婚后幾日,蘇聯(lián)女子轉道投奔西德,將五歲幼子科里亞(Andrei Chalimon 飾)丟給路卡撫養(yǎng),路卡有一搭沒一搭的用對方聽不懂的捷克話向科里亞抱怨蘇聯(lián)人的霸道,同時還要應付警察對假結婚的追查以及敵視蘇聯(lián)人的母親。路卡拜托多位女友照顧科里亞,這對父子也慢慢產(chǎn)生了對彼此的依賴,不久蘇聯(lián)政府要接回孩子,路卡趁著八十年代末混亂的形勢,帶著科里亞離家出走……
本片獲1997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1996年威尼斯電影節(jié)榮譽獎等十幾項褒獎。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對于政治之動蕩,恐怕東歐人算是體會很深的了,兩次大戰(zhàn)到后來的冷戰(zhàn),中間是大國傾軋和意識形態(tài)的折騰,對于此,有人憤然抨擊,也有人旁敲側擊,形成了東歐電影特色鮮明的荒誕和黑色幽默風格。捷克電影奇才輩出,將黑幽風格更是運用的爐火純青,在《給我一個爸》中,黑幽風格仍存,但是并非那么癲狂,而是更多溫情和小人物的善良,動蕩的歷史磨滅不了人性中單純的東西,一對“父子”間的情感讓我們看到了對于壓抑人性的時代,普通人對良子堅守的堅定態(tài)度。
本片的背景看上去壓抑,但是表現(xiàn)中一直顯得很歡樂,路卡本是大提琴手,但是因為那個時代定義的詭異的思想問題,沒法在樂團工作,只能給殯儀館做伴奏,同時靠修補墓碑撈些外快。這樣的命運咋一看很悲慘,很郁悶,很懷才不遇,但是路卡看起來怡然自得,每天趕場奔忙,忽悠下老太太花錢給墓碑上金,更以獨特的魅力時不時跟美女盡魚水之歡。在這個時候,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并不那么“高尚”的小人物,有些小私心,有些小狡黠,有些小樂趣,而這首先就是一個對那時政治的反諷與不屑
影片背景:
布拉格之春(Prague Spring)和“天鵝絨革命”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中央第一書記杜布切克發(fā)起了布拉格之春改革,意在削弱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對捷克的控制,在國內掀起一場政治民主化運動。蘇聯(lián)決定對捷克進行武裝干涉。8月20日晚,蘇聯(lián)以“機械事故,要求迫降”為由,在布拉格機場降落了一架民航客機。數(shù)十名突擊隊員迅速占領機場。幾分鐘后,蘇軍空降師直撲布拉格。21日凌晨,蘇聯(lián)軍隊就占領了布拉格。進攻6小時后之后,蘇軍控制了捷克全境。布拉格之春是一次有重大意義的國際政治事件,標志著華約內部的裂痕已經(jīng)漸漸顯現(xiàn),被視為東歐劇變的前奏和導火索。
“天鵝絨革命”狹義上是指捷克于1989年11月發(fā)生的反對共產(chǎn)黨統(tǒng)治的民主革命。從廣義上講,天鵝絨革命是與暴力革命相對比而來,指沒有經(jīng)過大規(guī)模的暴力沖突就實現(xiàn)了政權的更迭,如天鵝絨般平和柔滑。捷克的民主化運動在1968年遭到蘇聯(lián)的鎮(zhèn)壓,但是國內對捷克共產(chǎn)黨統(tǒng)治不滿的知識分子仍然在以地下的方式活動。比如我們所熟悉的米蘭·昆德拉,伊凡·克里瑪?shù)取?br>1989年11月17日
【給我一個爸】孩子為他筑起心靈的城堡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weigoucun.com/archives/id-29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