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十集是真有點吸引住我了,對生活和家庭充滿怨恨的青年用上山下鄉(xiāng)的方式逃離。在廣闊的草原上住進小小的氈房,和過分熱情的理想主義戰(zhàn)友從厭煩到和解,從和解到認同。一直到莫成名成為小學老師,草原對莫成名的給予以及莫成名對草原的回饋,都是十分合理且質樸的。我期待看到一個渾身矛盾的青年如何在草原的包容之下如何漸漸消解自己的矛盾,如何理解“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如何在曠野變成高飛的鷹,如何把他鄉(xiāng)變故鄉(xiāng)。與此同時,筆墨清淡地帶一點莫成名和杭拉的感情線是真的甜。
就是這樣一部好劇,可憐劇評個位數,一部小鮮肉漏洞百出的片……比如那片海。這是時代的悲哀,這是我們社會價值觀的扭曲,可能這部劇受眾面不是年輕人群體,而復合這部劇的觀看年齡的人也不回來豆瓣,可能……
就是這樣一部好劇,可憐劇評個位數,一部小鮮肉漏洞百出的片……比如那片海。這是時代的悲哀,這是我們社會價值觀的扭曲,可能這部劇受眾面不是年輕人群體,而復合這部劇的觀看年齡的人也不回來豆瓣,可能……
就是這樣一部好劇,可憐劇評個位數,一部小鮮肉漏洞百出的片……比如那片海
這是一篇不太正經的“影評”,愛看不看;看完之后想破口大罵我者,我還怕你嘴不夠大。
先說一句題外話:除過那些親身遭遇過“文化大革命”的知青前輩,還有人會認為“文化大革命”是歷史之丑嗎?當然,“文化革命”如果能朝著更好的方向,那也不枉人類的某種進步,最怕的就是“不得已而為之”,不這樣“革命”就沒有別的法子修補,這才是最可怕的問題所在。米爾斯在《社會學的想象力》里已經把話說絕了,這個世界上的各種“主義”已經失去了意義,人類需要探索不一樣的活法。
BTW,這部電視劇里的曲調真是醉人
四句詩預示了莫家四姐弟的命運,讓人唏噓,人物總體來講不ooc,但是也就諾爾吉瑪額吉和仁勤大叔還有幾個配角讓我覺得他們就是那個時代里那片草原上走過來的人,反而戲份重的角色沒那么鮮活,演員處理的也不夠細膩。
整個故事跨度大,有些地方還不連貫,就像看了一個稍微詳細一點的視頻版人物生平,戲劇沖突有了,但是人物的成長變化和故事的起承轉合生硬。
能感覺到導演以小人物見大時代的想法和推廣草原文化的情懷,看完草原生活那一段以后情不自禁懷念起在內蒙的日子
提起導演康洪雷,第一印象大多是讓他揚名的《激情燃燒的歲月》,或是《士兵突擊》《我的團長我的團》《我們的法蘭西歲月》等軍旅、革命題材經典電視劇。
很少有人知道,他從進入影視行業(yè)開始,就夢想著拍一部草原題材作品。
康洪雷是漢族,但生在內蒙古長在內蒙古,后來又娶了蒙古族的愛人,內蒙古的一切都刻在他的骨子里。由席慕蓉作詞,烏蘭托嘎作曲,德德瑪演唱的歌曲《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是他最愛唱的歌曲之一。
在京工作想家的日子里,他常叫上三五好友去蒙古大營里吃飯喝酒
“父親曾經形容草原的清香,讓他在天涯海角也從不能相忘。母親總愛描摹那大河浩蕩,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遙遠的家鄉(xiāng)?!毕饺氐脑~寫出了他對于家鄉(xiāng)內蒙的崇敬與向往,這首歌在2000年內蒙古春晚上由德德瑪首次演唱。時隔20多年,導演康洪雷擔任總編劇,并攜手劉翰軒共同指導的同名電視劇《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在央視八套播出,由李泓良、德姬、斯琴高娃、涂們、阿云嘎、斯力更、塔娜花日主演,丁勇岱、侯巖松、張芝華特別出演。
導演康洪雷很早之前在某次采訪中表達過,自己早就想要拍攝一部有關內蒙古家鄉(xiāng)的戲
【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康洪雷作品,把靈魂獻給草原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weigoucun.com/archives/id-55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