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看過狄更斯的《遠大前程》,但這部片子激起了對其的拜讀,馬上把他下載到我的KINDLE上,雖然主題和這本書估計不會有太多的聯(lián)系,但什么回是螃蟹的智慧呢?
倫敦LME銅價指數(shù)的浮動一直是用來決定銅的價格,有多少人玩著電解銅融資,又有幾個小貿易商能買到國外穩(wěn)定的銅礦(基本都被大型國企壟斷了),一個盛產銅的國家,必定充斥著利益,有買賣就有傷害,只是他不是傷害傷害小動物那么鴻毛一撇。
秀才遇到兵的情況就是片子士兵要求村民交出虛構人物PIP的嚴正行為,槍桿子出的政權又能維持多久呢。
沒有仔細看片子,心里太浮躁,何以解憂,水煙和杜康。
BTW:片尾曲不錯。
2011年布干維爾和平協(xié)議簽署10周年的時候我去過這個島,還和同事做了一次3天的叢林穿越。
看到這部影片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奇跡
1. 在一個沒水沒電沒醫(yī)療的熱帶島嶼上拍出這樣水準的電影可以算一個了不起的成績。
2.大部分演員都是巴新人,一群沒有受過訓練的演員能有如此出色的表演也是一大奇跡。到2011年,巴新首都還沒有一家電影院,所以那些演員沒有一個是職業(yè)演員。順帶說一句,大部分當?shù)匮輪T都不是布干維爾人,應該都是巴新主島人。布干維爾人膚色墨黑,比這些演員要黑很多。
3.故事情節(jié)很有些寓意性。一群黑人穿上19世紀英國古裝再現(xiàn)《遠大前程》里的場景,太牛的構思!
說明一下,《遠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 的字面意思是“巨大的期望”。我理解此片用這部名著比喻巴布亞新幾內亞這個國家和人民。寓意巴新這個有著良好潛質、前程遠大的國家和人民不能像狄更斯筆下的Mr. Pip那樣不擇手段。
總之,片子雖然沒有到大師級水平,但絕對值得一看。
他是匹普先生,沒錯,就是狄更斯小說《遠大前程》里的匹普先生。只是他不在英國,而是位于地球另一端的小島上,他是這個小島上一個土著女孩頭腦中的想像。她在這個遠離文明世界的島上,在課堂上聽了狄更斯的這部小說,由此愛上了狄更斯的小說,并因此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這是巴布亞新幾內亞與澳大利亞合拍的電影《孤島浮生》所講述的故事,這部電影改編自新西蘭作家的一部小說,但書中所敘述的事件,卻有著現(xiàn)實的背景。
這個小島位于浩瀚的太平洋之上,是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布干維爾島。這個小島蘊藏著豐富的銅礦,因此成為另方爭奪的焦點。政府軍與叛軍你來我往,當?shù)鼐用窬蜕钣跇屃謴椨曛小?br>教這個女孩讀狄更斯的,是一位來自于英國的白人沃茨。這是一個話語不多、行為有些怪異的英國老師。他的身份比較神秘,他的過去也是模糊不清,顯然,他是個身上有著故事的男人。他住在這個小島上,照顧著一個瘋瘋癲癲的當?shù)嘏?。他看到當?shù)氐男『]有學上,于是將島上一間廢棄的房子打掃了出來,免費教大家讀書。他的課本只有一本,就是英文版狄更斯的《遠大前程》
電影主頁里的劇情簡介不知道是從哪里復制過來的,顯然跟電影內容不一樣。
沃茨老師不愿離開島上,是因為她的黑人妻子不愿離開島上逃避戰(zhàn)爭。
教室是孩子們一起到掃干凈的,他教書講《遠大前程》也不是為了解悶,我想沃茨老師是為了讓孩子們在有限的資源環(huán)境下,通過故事了解社會,了解世界。
沃茨老師如馬蒂爾達的媽媽勇敢指責殺害他的人時所說的一樣,沃茨老師是一個好好人。無奈戰(zhàn)火紛爭,結束了沃茨老師的性命,瑪?shù)贍栠_的媽媽也因為勇敢指著而喪命。
最后,瑪?shù)贍栠_終于到達澳大利亞,見到了他的父親。但在島上經歷的一切,她的媽媽,沃茨老師,被殺害的著民,都深深的印在她的腦海里。
一個關于書的電影,好久沒有在午后觀看這樣好的一部劇情電影了。
2011年布干維爾和平協(xié)議簽署10周年的時候我去過這個島,還和同事做了一次3天的叢林穿越。
看到這部影片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奇跡
1. 在一個沒水沒電沒醫(yī)療的熱帶島嶼上拍出這樣水準的電影可以算一個了不起的成績。
2.大部分演員都是巴新人,一群沒有受過訓練的演員能有如此出色的表演也是一大奇跡。到2011年,巴新首都還沒有一家電影院,所以那些演員沒有一個是職業(yè)演員。順帶說一句,大部分當?shù)匮輪T都不是布干維爾人,應該都是巴新主島人。布干維爾人膚色墨黑,比這些演員要黑很多。
3.故事情節(jié)很有些寓意性。一群黑人穿上19世紀英國古裝再現(xiàn)《遠大前程》里的場景,太牛的構思!
說明一下,《遠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 的字面意思是“巨大的期望”。我理解此片用這部名著比喻巴布亞新幾內亞這個國家和人民。寓意巴新這個有著良好潛質、前程遠大的國家和人民不能像狄更斯筆下的Mr. Pip那樣不擇手段。
總之,片子雖然沒有到大師級水平,但絕對值得一看。
【霧島浮生】螃蟹的智慧與遠大的前程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weigoucun.com/archives/id-55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