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器》一部兩個小時20分鐘的日本電影,也是一部很早之前拍攝的日本犯罪電影,也許加上犯罪這個詞顯得有點太過以偏概全了,我更傾向于把他定義為一種更高層次的愛和理解,以及對宿命的無奈!
從某種意義上說,和賀英良是很成功的,路途也是在別人看來是一帆風(fēng)順的,沒有太大的坎坷,著名的作曲家,年紀(jì)輕輕。然而誰都不會將他跟殺人犯聯(lián)想起來,而且死者竟然只是一個65歲的退休警察:三木謙一。三木謙一腦顱凹陷屬被鈍器重擊而亡,至于遺體被發(fā)現(xiàn)于火車軌道旁,只是為了掩蓋真相罷了,隨身沒有任何身份證件,加上生前一向誠懇待人的他增加了破案的難度。
毫無線索,毫無頭緒,卻沒有難倒那么兩個警察,知難而進,這里不得不美言兩句日本警察(想想天朝。。。。不過電影畢竟是電影,部排除虛構(gòu)的成分)。隨著兩人堅持不懈的追蹤,無數(shù)個烈日下到處搜集線索,無數(shù)個夜晚等待轉(zhuǎn)乘的列車,甚至烈日下沿著鐵軌去追尋幾個小布塊,無數(shù)次掏出手帕抹去額頭的汗水,正是這汗水滋養(yǎng)了真相的萌芽,掀開蒙在上面的一層又一層污濁。終于有一天萌芽足夠茁壯,也將故事一步步推向高…
是掉進nakai大坑的劇,也是看的第一個nakai的劇。
成熟的演技讓我折服,本身就很喜歡懸疑類型的我,實在不能不感嘆中居的演技。和平時在娛樂番組中相比,完全就是兩個人。讓當(dāng)時只看過他番組的我整個震驚了-。-
其實后來看過原著,原著是以追查和賀英良的兩個警察為主角寫的這個故事,但是劇中的角度一換,以和賀英良的角度展開這一系列的故事。也就是說,從一開始,兇手就已經(jīng)展現(xiàn)在大家眼前,于是此劇從以往的"誰殺的"變成了"為什么殺"。
殺人的理由有幾種?和賀英良的原因又是什么?雖然說殺人是犯罪,但是在殺人背后的緣由又有著千千萬萬。開始思考一個問題"為了保護本身脆弱的自己又有什么不對?"
劇里面其中一個鏡頭印象很深,警察第一次找到和賀英良的時候,他的淡定自信溫文儒雅的氣質(zhì),不卑不亢的態(tài)度和警察走后馬上關(guān)門堆坐在門前的惶恐驚慌形成鮮明對比。最后看到父親之后的淚水,實在是太能打動人內(nèi)心最脆弱的部分。
其實他只是害怕,他只是害怕別人揭開他的傷疤,窺探他的過去。他害怕再回到以前那些暗無天日的日子,因為他已經(jīng)是被捧到天上的鋼琴家,…
很深刻的一部片子,在國內(nèi)怕是要禁播的吧。從出生那一刻起,就帶著原罪,忽然有機會去用另一個新身份獲得新的人生,誰也禁不住這樣的誘惑吧。然而借用別人的身份虛構(gòu)而來的人生越是成功,得到的越多,內(nèi)心就越害怕失去。對未來的恐懼像是蟄伏在暗處的一條吐著釁子的毒蛇,每每在午夜夢回時啃噬你的心靈。對于知道自己過去的人,哪怕是自己的恩人,也要除掉才能安心,還要毀去容貌,毀去指紋,但是,是案就總有發(fā)的一天,方言漏出的蛛絲馬跡最終是水落石出。
每個人,都有弱點。他的錯,在于太想像個正常人一樣活著,太想受到公正的待遇。但是,為了一己之私而損害他人性命,這絕不該被寬恕和原諒。人,一旦走錯一步,就免不了步步走錯,在錯誤根基上建造的人生,哪怕再波瀾壯闊,也終究是沙做的器皿,承載越多,崩壞越快,這就是宿命。
我不??措娨晞?,原因有很多:比如天性浮躁沒有耐心;比如常年住在沒有電視機的學(xué)校;比如國產(chǎn)電視劇在被保護的市場中肆無忌憚地粗制濫造;比如某些流行的港臺劇打著“娛樂”的旗幟將生活白癡化;再比如無數(shù)韓國俊男美女用死于白血病來媚俗……我差不多成為一個電視劇“憤青”。 但我還算不上是絕緣體,畢竟這兩年還是斷斷續(xù)續(xù)地看了《金枝欲孽》和《戰(zhàn)神》。
原本我也沒打算看《砂之器》,可是聽說居居在里面“很肥”,跟我說這件事的達人叫他“肥居”,用我們這里的方言發(fā)音就跟“肥豬”一模一樣。這可把我氣著了——我生平最恨肥子了,雖然一直都覺得SMAP四子太過于瘦(慎吾除外),但也不至于肥成“豬”了吧?。?!所以我看《砂之器》的一半動機是出于對“肥居”的好奇。(居飯不要扔雞蛋!)對了,還有另一半,那就是居居一直以來以那種玩世不恭的形象出現(xiàn)在SMAP*SMAP里,加上曝光了N多他被NG的鏡頭使我對這人的演技相當(dāng)?shù)膽岩?,于是就心想是哪個買膠片不要錢的公司在找死。誰知道達人又告訴我這個被NG暴多次的人因為《砂之器》把學(xué)院男主角獎從保存了七年的木…
“砂之器”人性被命運所俘虜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weigoucun.com/archives/id-72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