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這部片子之前,我可以回避所有人的評論,也不想知道任何的劇情,只想空白的走進影院,讓老謀子濃烈的色彩圖畫。因為是周二,并且找了一個離家比較的新影城去看,35元的價格還是比較實惠的。小場剛開始只有5個人,后來陸續(xù)進來的總共也就10個吧。我喜歡這種安靜的環(huán)境。
全劇我哭了兩次,第一次就是太醫(yī)內人那聲“亦儒”,第二次就是元杰的自刎。坐在旁邊的那個高個子男生也在用圍巾擦著眼淚,起身走出場時,我們相視而笑。
影片華麗的場面不如背后的寓意更加讓人震撼。極度的諷刺當前社會的情況——“忠孝禮義”皆在強權之下。
王——權力的象征。擁有虛假的“忠孝禮義”,做給天下人看。
后——情感的象征。情感永遠無法戰(zhàn)勝強大的權力。
大王子,是王對自己人性最后的保留。因為他與后的不倫使得小王子心靈扭曲。因為他的“忠”“孝”使得后的計劃全盤皆輸。
二王子,他“忠”于母親,“義”于父親。在權力和真情之間,選擇了后者,卻也只能是悲劇收場。因為現(xiàn)實中幾乎沒有這樣的完美選擇。
《滿城盡帶黃金甲》一出,萬眾齊觀,鮮花與唾沫齊飛,戰(zhàn)鼓與軍號齊鳴,成為中國2006年度文化奇觀。面對諸多批評爭議,老謀子坦然受之,甚至說,有些觀眾根本不懂我的電影。這部電影借鑒《雷雨》的形式,十分明顯,諸多評論亦對此指手劃腳,為何老謀子卻說眾人不懂。其實略一玩味,《黃金甲》只帶《雷雨》之形,而其主旨,卻要歸入另一教派,即是李宗吾老先生的“厚黑”派。
想當年李卓吾先生“厚黑學”一出,不脛而走,成為驚世經典。時至今日,仍成為許多人發(fā)財求官之不二法門。張藝謀導演作為多年來縱橫影壇的怪杰,當然不會不精此道。故《黃金甲》其實是以《雷雨》的故事結構,來彰顯中國歷史中的隱密故事。以下我便對劇中的諸位角色略作分析。
最近無意中又翻到了這部片子,壓在電腦某區(qū)多年,又被翻了上來。說真的,在中國電影經歷了這么多年的發(fā)展,我意外的發(fā)現(xiàn),這部當年被我們噴成爛到無以復加的電影,竟是這么好看,當周揮舞大刀面對千軍萬馬時,心中被震撼的程度不亞于好萊塢那些大片。反觀最近的電影,那時的電影竟是那么的有誠意……最近我看到一句話:感謝爵跡,讓我知道湄公河行動的偉大。我們的電影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極
--《滿城盡帶黃金甲》
零
必須承認在早于全國公映之前看到《滿城盡帶黃金甲》(下簡稱《黃金甲》)后,我認為這是最好的“中國式大片”--《黃金甲》是“后《英雄》”的張藝謀的一次華麗轉身,延續(xù)《大紅燈籠高高掛》《菊豆》批判傳統(tǒng)文化的主題,在21世紀的“中國大片時代”繼續(xù)書寫的一部關于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明的絕望寓言;我也曾很樂觀地預期,《黃金甲》在收獲票房之余也終于可以為中國式大片收獲“第一桶口碑”。
可是沒想到等到《黃金甲》全國公映,同事們在看完歸來后幾乎眾口一詞地對我的看法提出質疑。不管中國式大片是否終于贏到第一桶口碑,這種質疑更值得認真面對:即已有論者提出的所謂“法西斯”美學風格問題。在金光燦爛的《黃金甲》里發(fā)展到極致的這種風格,應該可以視為中國式大片的重要美學特征:比如對《夜宴》有影評用到 “法西斯”這樣的詞匯(盒子文);《無極》則被批評“沒有一個閑雜人員,沒有出現(xiàn)一個日?;蚴芯畹膱鼍?,不存在一個噪音和雜音,再次令人想起蘇珊·桑塔格筆下對于瑞芬斯坦的分析?!保ù扌l(wèi)平文)
1
頂著滿城風雨,去看了《黃金甲》。
之前《新京》、《南都》都選擇了在第一時間向張藝謀發(fā)難,我認識的很多牛人也大都各執(zhí)一詞,基本上,說好話的屈指可數(shù),但我的意見與其相左:《黃金甲》很強、很猛、很過癮。電影技術層面的瑕疵,不足以構成媒體配合默契,群起而攻之的態(tài)勢,當中必有其轉折內幕和難言之隱。
主流媒體似乎越來越傾向于自亂陣腳、前后矛盾,這種事兒,在《十面埋伏》時期已經表現(xiàn)地相當露骨,不過,這不是今天討論的重點。
2
無論媒體、個體,他們討伐或齟齬《黃金甲》,我都能理解,畢竟,罵張藝謀已經形成一個慣性,甚至罵所有的國產電影,也早已是個時髦。
昨天遇到譚飛,他也對《黃金甲》嗤之以鼻,我問,那媒體為什么對《三峽好人》這樣好電影,表現(xiàn)出如此耐人尋味的冷漠,而對一部“大爛片”卻喋喋不休?他說,媒體太現(xiàn)實了。
不是媒體現(xiàn)實,是人現(xiàn)實。
3
[瘋評影行]《滿城盡帶黃金甲》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weigoucun.com/archives/id-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