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東西還是要拍自己想拍的。這種想拍是,不管我是不是學這個專業(yè),我摸沒摸過攝影機,我都要把它拍出來。想拍的話,如果本身是一個敘述型的,追尋著故事這種,可以比較即興。如果是反映某個社會現實和問題,是必須要對這個題目有一個深刻的認識,視角獨特當然更好。不管哪種題材,最好還是有一個提綱或者說劇本。紀錄片是有劇本的。特別是像邱炯炯這種。
以“我家酒樓要關門”為題,通常我們理解它,可能只是懷舊啊,家族故事這些,甚至還要涉及關門事件本身,誰會想到,醉翁之意不在酒樓,在乎酒啊。
好喜歡這些半醉半醒搖著折扇唱著小曲的大叔們。他們有人談起李白好酒,有人表演李白戲高力士,酒仙的風骨是否繼承不知道,超然于世的精神絕對是被感染的。那個活得真叫一個灑脫。有一個大叔說人生三大寶,說了三個成語,最后一個是難得糊涂。其實說的都是糊涂的意思。是啊,糊涂一點多好。
不成功也好,半生慘淡也好。命自有運,然精神可以無涯。
邱炯炯的三大寶:音樂、形式主義和“瓜頭瓜腦”。
從喜好上講,我不喜歡評價別人或別人的作品,尤其是別人注入心力了的作品,寫影評是為了湊夠字數讓ZY可以發(fā)出去。ZY:ht刪tps://pa刪n.xu刪nlei.co刪m/s/VNh刪刪刪NElISu6A刪2Zqaw6be1oFstA1刪?pwd=a2vy#
提~?。篴2vy
看到有人評論大概是說大酒樓“借鑒感、模仿感比較輕,尤其相較學院派導演們的處女作而言”,但我感覺它的借鑒挺多的,當然相比起現在集體性地尤喜歡借鑒阿彼察邦、畢贛的情況,它的借鑒偏向早期的電影,這好像就導致它顯得借鑒程度沒有那么高了
不知道楊勇老師上不上豆瓣···那天給我們放這片子的時候,留了一手·只說“是我朋友拍的”,底下學生看到一半紛紛說看不懂。估計老師很郁悶···呵呵。不過,獨立電影嘛,也不需要大眾的理解。攝影很棒,配樂很棒。彈鋼琴那哥們很有性格。估計他就是配樂?
然后我查了資料,嗯···配樂是導演家表妹。很厲害,才女嘛·
不過有點失望滴所···
很深刻,很豐富,很怪誕,很幽默。
今年看過最有感觸的電影,可惜時效只有兩天,斷斷續(xù)續(xù)看完的,沒法兒細品。
大陸的好電影大陸人卻看不到,無法成為主流,怪不得拿來舉例的仍是老牌的港臺電影。
謄《廣寒宮賦》的時候想起來一些細節(jié)。看的過程中注意到一些重疊的手法,包括影像、聲音,好像是第一次在看電影的時候考慮手法的問題。也許僅僅是個人特色,總之很喜歡這個風格。另外配音配樂太出彩了,不知道怎么夸,大約是什么壺配什么蓋的感覺。包括上一場景的唱詞還是別的配音配樂延續(xù)到下一場景
大酒樓:Word酒啊!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weigoucun.com/archives/id-93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