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IFF47 第2??場
我好像從來沒有主動讀過詩,也覺得自己讀不懂。對詩的共鳴應該產生于它所描寫的狀態(tài)與你當下情感和處境作出呼應,又或是你正好認同它的表達。
看完之后對兩首詩留下了比較深的印象。
一首是辛波斯卡的《種種可能》,同時擁有日常感和自由度兩種特點。
還有一首是策蘭《一片葉子》:“這是什么時代?一席談話,幾乎就是一場罪行,只因它涵蓋了 那么多言語?”如同片中詩人廖偉棠所說,并不是我們無話可說,而是說出來的話都成了空氣。
我想,詩人一定對于生活極其關注,至少電影中的幾位詩人是這樣,當黃燦然調侃著講“上面的鷹都被我寫過”時,不由得就感慨,他們對周遭事物的體察,那些確實是“活生生的玫瑰”。
“打倒象征主義,活生生的玫瑰萬歲!”正是因為我們讀過的那些詩,沒有過分的隱喻,而是將事物的本質交給我們,所以我們能夠在那些真實的文字中找尋到自己,找尋到生活。最近讀《我在北京送快遞》時就有種感覺,越是關于實際的平鋪直敘,越能讓人感受,他們所描繪的玫瑰可感、自帶隱喻,我們看到它們自己的一切
2023年,許鞍華、黃燦然:關于《詩》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weigoucun.com/archives/id-96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