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在我心中具有特殊的位置,她的特殊是因為她死了,是自殺。
一向看不起自殺--其實死真的很容易,死是逃避,而活著需要更大的勇氣。
但是有一種自殺卻讓人敬仰,那就是為國捐軀。
《秦始皇與阿房女》沒有像其他愛情故事那樣,從相識開始演,演到彼此產(chǎn)生好感,再演到相戀、熱戀,再產(chǎn)生誤會,再解釋誤會,然后愛情受到阻礙,再沖破阻礙……一般的言情劇都是這么演的。而且這個故事如果這么演也會有很多可以演的,也會有很多出彩的地方。
但是沒有。
如果這個劇與一般的言情劇沒有什么區(qū)別,那么趙雅芝可能就不會接下這個劇了?!肚厥蓟逝c阿房女》從第一集開始就是兩個相愛至死不渝的有情人分離,為了相守在一起,他們整整奮斗了39集,經(jīng)歷了種種意想不到的誤會、痛苦、相思、磨難……到了最后,小政子終于成了秦大王,成了天下的主宰,他們的愛情終于到了苦盡甘來的時候了,他終于可以實踐他的承諾,為她蓋一座阿房宮,讓他愛的她享受人間至高無尚的富貴與尊崇。
但是,他還沒有來得及實現(xiàn)他這個夢想
臺灣電視劇,既想言情,又想武打,還想喜劇,但由于缺乏文化底蘊,對于香港那種極端的市場化又學得不像,所以才弄出這樣一部可笑的東西。
瞎扯得沒邊,竟然把燕丹那樣處理;把年輕的華陽太后,塑造成一個鄉(xiāng)下老太太那樣的農(nóng)婦,還沒事扭扭搭搭,又唱又跳,像個老妖精,莫非這是在學歌舞片嗎?又讓阿房既鐘情于秦王,又和師兄李奇、蒙恬、韓非等人有一腿,特別神經(jīng)質(zhì),又裝模作樣,還說那么多白癡的話,傻子都看得出來的事情,她卻渾然不覺,更若有所思的是,她還到處摻和,和稀泥,又是幫情敵安胎,又是幫太后隱瞞奸情,又是違抗圣旨幫死囚逃脫……所有的邏輯都是白癡邏輯。毫無邏輯,毫無理性,毫無常識,真是弱智,不是劇中人弱智,是編劇和導演弱智。
這樣的東西,對人的暗示性很強,迷這些東西的人,容易得精神病,我認識的人中,舉手投足,整個一個趙雅芝,真的得了精神分裂癥。
最近重溫阿房女,斷斷續(xù)續(xù),不癡不迷,淡淡地追憶著往事,那伴隨著年少歲月的故事,暖暖的感覺上心頭……
記得初遇阿房,新鮮于未知的故事,更多是癡迷于阿房的美貌,兩眼只盯著她看,就已經(jīng)很滿足,當然,房政的愛情,刻骨銘心的不止是他們,看戲的我,如癡如醉,那些年暑假,過得如此快樂……
南寧臺很厚道,前十年重播了七八遍,每次,我都會守著。
后來出了碟片,也看了幾遍,從96年首播至今,阿房仍是那個阿房,我卻在一年一年地成長,經(jīng)歷不同,心境也不同,看劇的角度也不同。有些過去忽略的東西
能給這么老的劇做標記的都是沖著兒時記憶去的,誰還在乎劇情講了個啥!
其實我還是有一點點在乎的。
重溫之前印象不太多了,大致就是秦始皇愛阿房愛得不可理喻,排除萬難想要把她弄進宮當皇后的故事。重刷之后發(fā)現(xiàn)劇情走向神出鬼沒,累覺不愛,以為要歪了,它又正了,以為正了,它又歪了……皇后不能是流民這不是很正常嗎?但我們的小木匠他瘋了,一定要違背規(guī)矩展現(xiàn)他的癡情專一和瘋批,哪怕阿房自己都說放手才是對她最好的安排他也堅決不放手。直到結(jié)局我才看懂,原來小木匠對阿房的安排只有兩個
小時候看的時候,2個印象特別深刻的
1,素菜大蒸餃看起來很好吃。。= =
2,王思懿真好看。。。
本人不咋喜歡趙雅芝的那種“美”。。。
比較郁悶的是,這片沒逃開當時臺灣劇的通病,就是人人都愛女主角。。。圣母女主。。。。。= =
內(nèi)神馬蒙將軍,開始看的時候真心覺得他是喜歡王思懿的啊,哎。。。。。。。。。。。。。。。。。。
【秦始皇與阿房女】14年也沒忘記劇情...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weigoucun.com/archives/id-14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