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桃花島觀影團組織了謝飛導演的線上大師交流活動,這是我第一次參與此類與電影有關的活動,像一個內行人一樣去看電影,聽一個真正內行的大師去講電影,這讓我覺得自己似乎更接近這個圈子了,雖然對于電影我還是一無所知,但我仍為此感到十足的興奮。
為了能夠盡可能多的聽懂吸收謝飛導演的分享內容,我提前去看了謝導執(zhí)導的《我們的田野》,一部上映于1983年,在愛奇藝上打出前3個字關聯(lián)內容甚至都不會定位到后面的“田野”2字
北大荒,黑土地,白樺林。
木房子,年輕人,夢想和信仰。
這是最壞的時代,卻也是最好的時代。最好,是因為有東西值得信仰;最壞,是因為親眼看著信仰被摧毀。
五個城里的年輕人被信仰指引著來到田間地頭,笑著鬧著開始用雙手和年輕的身體創(chuàng)造祖國荒野的新天地。漸漸地從最初的堅信不移到慢慢動搖再到確定自己被時代和國家所拋棄。
雖然謝飛導演說片中有許多鏡頭語言不是他原本要呈現(xiàn)的美學風格,但事實上除了個別推鏡頭有晃動而稍顯瑕疵之外,影片的攝影和剪輯都還是非常美麗而干脆的。
遠景鏡頭里的夜幕有澄澈深邃的藍,五個年輕人和一輛沒油的拖拉機擺在藍色夜幕的小小一角,忽而他們燃起了篝火,念起了心中的詩句,唱起了兒時的歌,在手風琴聲里,特寫鏡頭一一劃過每張年輕的臉龐,篝火映在臉上,每一張寫滿的都是純真、夢想和信仰。
那一刻,幾乎感動得我落下淚來。
夜晚的大通鋪上,隔板這邊,特寫鏡頭搖過女孩兒們年輕美麗的臉,閃閃的放著光;隔板那邊,全景鏡頭框出了男孩兒們擠著鬧著笑著的模樣,全是年輕的好全是充滿生命力的熱鬧。
白樺林里
著名第四代導演謝飛出生于1942年,在1983拍攝了他的電影處女作《我們的田野》,出生于1963年的新生代導演姜文,在1994年拍攝了他的電影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這樣兩個出生相隔近二十年的導演本來就是兩個完全迥異的個體,但是他們的處女作都成為影壇上獨一無二的珍品。
《我們的田野》講述的是60年代后期的一群年輕人,他們帶著對理想的憧憬和年少的激情,離開親人和家鄉(xiāng),響應“上山下鄉(xiāng)”的號召志愿來到北大荒?!蛾柟鉅N爛的日子》講述的則是上世紀70年代初出生在北京的一群年輕人,因為時代的因素,經歷了一段“色彩斑斕”的青春期。這里將兩部風格迥異的電影作品放在一起比較,正是基于故事講述的時代性相近,故事背景都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毛澤東發(fā)動了一場為防止資本主義復辟和維護黨的純潔性的政治運動,就是長達十年的“文化大革命”,這場運動給人民和國家造成了嚴重的災難。正是因為時代的特殊,使得電影中那些極具個人化色彩的人物形象和命運帶上了時代的烙印,個人與群體,個人與社會,都展示了一代人成長的生命體驗
1968年,偉人大手一揮,城市知識青年不在城里吃閑飯,上山下鄉(xiāng)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扎根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成了一代人的記憶。而這一代人也被稱為“老三屆”那時,下鄉(xiāng)插隊的,基本都是父母為黑五類或者城市平民的子弟。而參軍、招工則是最好的選擇。無論是根植于北大荒的白山黑水,還是陜北的黃土高坡。知識青年們在時代的洪流下,面對的并不是浪漫的人生開始。而是滿腔希望的從絕境起步。80年代傷痕文學的改編電影從《芙蓉鎮(zhèn)》、《天云山傳奇》、《牧馬人》到《肖爾布拉克》、《我們的田野》《人生》等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是正確還是錯誤?是誰給了他們理想?又是誰讓他們理想破滅?什么人走后門托關系占好處?又是什么人為國家為人民獻青春灑熱血?傷痕電影只會淺薄模糊地渲染悲傷與不幸,從來不敢探究根本原因,黑鍋全甩給那個背鍋俠來背。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是正確還是錯誤?是誰給了他們理想?又是誰讓他們理想破滅?什么人走后門托關系占好處?又是什么人為國家為人民獻青春灑熱血?傷痕電影只會淺薄模糊地渲染悲傷與不幸,從來不敢探究根本原因,黑鍋全甩給那個背鍋俠來背。
《我們的田野》是一代人的青春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weigoucun.com/archives/id-10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