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哲羅普洛斯出生于動蕩的1935年。1940,德意聯(lián)手侵略希臘,1945德國投降后,希臘民主同盟與民族解放陣線進行了長達四年內(nèi)戰(zhàn),因此他的作品中總是講述動蕩歷史中漂泊的個體?!?a href="/archives/id-15448.html">哭泣的草原》是安哲“希臘三部曲”的第一章,第二章與第三章分別是《時光之塵》(2008)與《The Other Sea》,第三部因為導演在拍攝現(xiàn)場的意外離世而中止。
希臘文化在安哲羅普洛斯的作品中的滲透。安哲深受塞菲利斯與艾略特“象征主義”,以“客觀對應物”的方式表達哲理沉思、書寫民族命運;安哲的電影中也含有深邃的希臘悲劇內(nèi)核
視聽文本分析
多災多難的土地,孕育出一位希臘之子——西奧。毋庸諱言,作為希臘三部曲的第一部,時間線起始于1919年,布爾什維克革命浪潮席卷,阿芙樂爾號的汽笛#0撕裂天空。畫面中首先出現(xiàn)了馬隊般的人群,涉水而行,他們來到了一個柱子前的地方,與對岸的人隔空喊話,從此他們成為了邊緣地帶的移民。
寒冷的冬夜,希臘人們圍坐在一起,唱著故鄉(xiāng)的歌謠,男孩走到寒冷的屋外墻角,用石頭敲打樓上Eleni的窗#1。
“我們說好一起尋找河流的源頭”#2,電影以一個俄狄浦斯式的故事開篇,兩人私奔向遠方
*只是記錄而已,沒什么具體內(nèi)容
前2/3觀感極好,后面自男主遠行美國開始戰(zhàn)爭敘事的時候,看得確實有些累??赡苁乔懊娴木€索鋪排有些不足,前后段基調(diào)不太一樣。前半段的畫面和場面調(diào)度十分絲滑悠長、像是一首長詩。后半段卻促而變急、有種幕布急惶惶拉起又放下的感覺。比起《永恒和一日》,這部的節(jié)奏并不那么令我滿意。
最喜歡的是主題曲。像是在敘說鄉(xiāng)愁,但無處是故鄉(xiāng),所在皆是流亡。片頭的主題曲、男主獨奏、還有白床單下樂手們的合奏…主題曲每次響起都能讓人產(chǎn)生流淚的沖動。
2006.9.16
作為長達九個小時的《希臘三部曲》的首部曲,《哭泣的綠地》也是我一直期望的,作為希臘百年近代史和電影史最輝煌極致的完美結(jié)合,這樣的宣傳總讓人期望,能把影象與時間做到無縫對接的,也只此一人!
一個民族的命運,一段百年滄桑的歷史,通過一部電影來表達,實在是過于短促。最后艾連妮抱著丈夫哭泣的結(jié)尾,正應了哭泣的草原這個讓人心碎的詞。一個民族的命運就是由這些背井離鄉(xiāng),遠離自己家鄉(xiāng)的游子顛沛流利的生活構(gòu)成,這樣的民族的歷史,總是充滿了傷痕與悲傷。電影雖然依舊的悶,但中間那些歌舞,手風琴獨奏,提琴獨奏,吉他獨奏都是那么的美妙,這部電影的音樂依然是手風琴為主,主旋律“Young Man's Theme”不斷反復,這同樣是一首美妙而悲傷的曲子,和電影里的歷史很符合氛圍。
里面好多的表演總是讓觀眾處于真正的享受,女白男黑的服飾也是安哲電影一貫的作風,在海灘邊的幾次歌舞,演奏是希臘民族獨有的特質(zhì),也是安哲電影里最動人的地方。其實,我最喜歡的民族是吉普賽,同樣充滿流浪,無根的民族
“哭泣的草原”爆炸好看!配樂賞析|在手風琴的樂聲里聽見一個民族的悲泣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weigoucun.com/archives/id-34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