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兄難弟的懷舊節(jié)奏響起,聽著這老土的音樂,卻不禁跟著哼兩句。看到羅嘉良和吳鎮(zhèn)宇就忍不住笑,想起小時候做作業(yè)時偷看電視的感覺,心里一陣輕松。
拋開個人感情因素,這部片只是香港電影90年代最普遍的搞笑片。1-2分鐘一個小小點,5分鐘一個大小點,加點無厘頭,一個人看的時候很可能會笑不出來(一般一群人看電影才會笑得特別開心)。
然而,簡單的橋段配以懷舊惡搞主題,產(chǎn)生完美的化學效果。比較可惜的是小點基本都在男演員身上,女演員表現(xiàn)不功不過,始終覺得宣萱比舒淇更適合。黃飛鴻和石堅的橋段很有趣。
還有,張可頤年輕的時候帶點baby fat和天然呆的樣子真的很好看,老了之后真的差很遠。女人還是豐滿一點比較好,起碼老了不顯皺紋。
厲害了,王星。影片對粵語片是有褒有貶,但能直接將觀眾所思所想真正完全意義上的表達出來,我想這部電影應該是國內(nèi)空前的,直言不諱的對王家衛(wèi)電影的隱晦難懂提出質(zhì)疑,敢于對粵語片當時的制作粗糙,怪神亂力提出非議。特別是楚原的那句話,我就是電影,更是表達了對了粵語片的致敬,不知道多少年后再跳出來另一個王晶衛(wèi)點名道姓的表達出對如今國產(chǎn)電影的質(zhì)疑呀。
重溫這部電影,一開始是為了黃子華,因為我在數(shù)月前再次迷戀這個郁郁不得志的才子。倒是感謝這次機會,讓成年后的我重新審視這電影,才發(fā)覺它并不是幼時以為的單純的喜劇片而已。
編劇——不是女人——其實就是王晶的筆名——對粵語片致敬的真心實意無不滲透在片中的多個場景。片中他借一代粵語片巨星張活游的獨子,即著名演員楚原之口說出全片主旨:“那個年代的生活好艱難,粵語片工作者花費好多心血才可以得到觀眾的欣賞。你以為像·你啊,浪費那么多錢拍一些沒人看得懂的東西,很厲害嗎?!粵語片很難拍的。”這是楚原對“王晶衛(wèi)”的訓導,是赤裸裸在調(diào)侃王家衛(wèi),更是對粵語片沒落的傷感。何況,大概全香港沒有誰比楚原更有資格說這句話了。
這是1997年的片子了。當時的香港回歸不久,全港市民尚未對新的身份產(chǎn)生認同感,當中的大部分更是對香港的前景感到渺茫和擔憂。有“遠見”的香港人老早移民他國,先別說到最后回流的有多少了,單是港人對港英政府的留戀就被王晶“不經(jīng)意地”放在電影對白中。
“都說不用怕了,一九九七。鎮(zhèn)定點
都幾鬼馬。我注意到的點有這些:
羅嘉良、張可頤、陳百祥、陳法蓉、舒淇、吳鎮(zhèn)宇、黃子華、陳彥行、羅家英、張達明、苑瓊丹、黎耀祥出演,王晶用筆名“不是女人”編劇,“超級無敵大導演吳宇森”的fans【曹建南】嘔心瀝血之作。陳百祥的兒子叫“詠麟”“志偉”,他自己叫“牛達華”,吳鎮(zhèn)宇被叫“四哥”,頒獎典禮上面飛白鴿,黃子華叫“王晶衛(wèi)”,王晶衛(wèi)反對“七日鮮”,出場就是西裝墨鏡,還有一個矮胖子叫“王星”,王晶衛(wèi)和王星因為陳丹(彭丹)走過而流鼻血,電影金牛獎,楚原在電視里向王晶衛(wèi)說話
整部片像是王胖子閑話家私,自小跟上海口音的王老爺子混片場,飛紙仔,見證了從文華,電懋到邵氏的巔峰期,七公主,四朵金花,銀鼠隊,再到新藝城,嘉禾百花齊放的東方荷里活時代,從大戲到熒幕,從膠片到數(shù)碼,與其說胖子在致敬,不如說是用最賤最真誠的口吻寫給香港粵語片時代的情書。
插科打諢極盡戲謔之能事。渾然天成的屎尿屁味道讓人倍感親切又唏噓。港大中文系真是自豪又汗顏。
不是女人和技安以及墨鏡王真是默契好基友。片尾又把自己一手挖掘捧紅的古惑仔系列三級系列和陳可辛系列也黑個遍
《精裝難兄難弟》悠閑諧趣懷舊制作 (很喜歡年輕時候的張可頤)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weigoucun.com/archives/id-21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