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被公認(rèn)為梅爾維爾的扛鼎之作,也是我看的梅爾維爾的第三部電影??催^覺得,這片絕對可以看做是舉重若輕的典范。梅爾維爾不動聲色的用近乎白描的方式活畫出一批抵抗戰(zhàn)士的可信形象,風(fēng)格冷峻、肅殺到了極點。而且梅爾維爾與其他導(dǎo)演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相信人是歷史的人質(zhì),片子里的每個人,并非生而好戰(zhàn),也不見得都有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的覺悟,但戰(zhàn)火燒到腳下時,每個人都別無選擇。最后他們一個個死去,頗有宿命的意味。這種宿命感在《獨行殺手》和《紅圈》中也深有體現(xiàn)。
作者:Jonathan Rosenbaum (Chicago Reader)
譯者:csh
譯文首發(fā)于《虹膜》
在1971年左右的時候,讓-皮埃爾·梅爾維爾曾說:「我有時會讀到一些評論,『梅爾維爾在拍攝布列松式的電影』,抱歉,我認(rèn)為是布列松一直在拍攝梅爾維爾式的電影?!?br>梅爾維爾的聲明——得到了評論家安德烈·巴贊的響應(yīng),據(jù)說羅伯特·布列松本人也認(rèn)同了他的說法——看起來可能令人震驚。梅爾維爾最著名的作品是他的那八部黑色長片,其中每一部都非常風(fēng)格化、極富匠氣
電影的鏡頭語言的手法,非常的具備后新浪潮氣息,推鏡頭在電影里運用的特別多,同種的鏡頭在戈達(dá)爾和希區(qū)柯克的電影里也比較常見。
鏡頭的象征意義參與了電影的創(chuàng)作,在這部電影里,鏡頭特別明顯的已經(jīng)不單單具備了記錄和反映真實的連貫,它配合電影的主題,段落目的,參與創(chuàng)作。比如說景別的推進(jìn),仰拍制造密閉空間壓迫觀眾,鏡頭的生切,閃鏡頭的運用。
電影塑造的那種肅穆的氛圍特別的好,鏡頭干凈,純粹,大遠(yuǎn)景和配樂天衣無縫。配樂用得非常棒。
總之,還算不錯。
這片為梅爾維爾的黑幫片做了很好的注解。雖然它是部現(xiàn)實題材的片子,其內(nèi)在卻是和他以往的影片一脈相承。獨行殺手。這是部講述孤獨的電影。深深的孤獨。第二次在電影院里看到該片,我一遍遍咀嚼著孤獨的意味。
孤獨是在群體中顯現(xiàn)的,如果世界上只有一個人,就無所謂孤獨。孤獨在于你懷揣著一個秘密,卻無法和世界分享。這個秘密起先很神圣,隨著為它干了越來越多的事,你慢慢被這秘密腐蝕,你與周遭環(huán)境越來越格格不入。直至你死去,這時候你不會有悲壯感,只有孤獨和無意義。殺手面對警察,地下抵抗組織成員面對占領(lǐng)軍。他們是生活在地下的,無法見光。他們的死甚至都成了秘密。
每部影片都有精彩的片章。這些片段成為抹不去的記憶?;仡櫼徊侩娪?,常常發(fā)現(xiàn)無法敘述,電影的跳接切斷理性復(fù)述的可能。本來文字在電影里就是多余的,如果用文字能表述,那還要鏡頭干嘛,所以最好用鏡頭的片段來揭示吧。
以下兩組鏡頭是難忘的。
1.
文圖拉在英國的旅店里。整理行裝,打開箱子把衣服一件件放進(jìn)去,整整齊齊。身邊是同樣鋪著整整齊齊的床和簡陋的室內(nèi)
影子部隊:哪一個民族都會擁有自己的英雄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weigoucun.com/archives/id-20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