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什維爾》是一部音樂片。電影故事發(fā)生在總統(tǒng)大選前夕政客到處拉票的時候,通過24個人物在納什維爾度過的充滿鄉(xiāng)村音樂的五天,諷刺了美國夢的虛假和(部分)美國人的假熱情與真冷漠(具體怎么諷刺的就不細說了,下面長評有人說的很好了。就舉結(jié)尾為例:芭芭拉被槍殺后,人們打掃一下就開始熱情的唱著歌,然后鏡頭最后在動聽的歌聲飄遠中移向空中,電影結(jié)束。很深刻的諷刺)。
這是一部沒有主角的電影(唯一的constant是鄉(xiāng)村音樂),剪輯不斷地在24個人之間來回跳動
較為混亂的群像戲,片頭一個機場戲就把所有24個人物全都牽扯出來,再加上片子無所不在的競選廣播,前一半時間就深陷于認(rèn)臉記名字對劇情發(fā)展的泥沼之中。全片采用了類紀(jì)錄片的手法,160分鐘片長始終敘事舒緩,看似沒有安排層層遞進高潮迭起的戲劇沖突,但隱藏其下的卻是更多的矛盾沖突與諷刺,政治與娛樂,開發(fā)與傳統(tǒng),家庭與社會,性解放與性保守,甚至鄉(xiāng)村音樂與搖滾樂等等等等。
作為一部音樂電影,片中的鄉(xiāng)村音樂必然都屬佳品,值得反復(fù)聆聽。
電影人并不總是遵循標(biāo)準(zhǔn)的聲音等級劃分,有的人反而會盡力規(guī)避。
《納什維爾》中有著革新錄音的技巧,顛覆聲音占據(jù)主導(dǎo)位置的傳統(tǒng),以此引領(lǐng)多聲道、多音軌錄音的潮流。
影片沒有使用吊桿式麥克,而是采用了無線麥克風(fēng)。每位演員身上都別有一個麥克風(fēng),隨后他們的聲音會傳遞到一個錄音接收器上。
在混音過程中,奧特曼想制造大量的聲音,正如一個人在喧鬧的房間中聽到的那樣。許多演員同時講話,對白是多層次的,話語彼此交疊。此外,無線麥克風(fēng)能收錄到普通錄音技巧無法捕捉的環(huán)境聲,如衣服發(fā)出的沙沙聲
在全片160分鐘的時長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喧鬧的 —— 熙熙攘攘的政客、社會名流、鄉(xiāng)村歌手與各色臉譜的人們輪番登臺,為一場政治鬧劇拋灑狗血,喋喋不休。因此,那些少有的安靜時分是如此引人注意。當(dāng)Keith Carradine在納什維爾的酒館唱起I’m Easy時,鏡頭掃過臺下與他有所牽絆的女子 —— 巧言令色的記者、厭世的嬉皮士女歌手、問題少女groupie……她們或多或少都以為歌中癡情的對象是自己。鏡頭最終會停住在Lily Tomlin令人心碎的愁容上,她清楚地知道歌中的對象是自己,卻又不相信任何承諾
要想了解20世紀(jì)70年代的美國,推薦看看這個片子。政治、汽車、車禍、暗殺、鄉(xiāng)村歌曲、追星、脫衣舞……充斥于銀幕,而除了這些視覺印象,最鮮明的還是聽覺上的“嘈雜”,影片由始至終可以說沒有一秒鐘沉默過,安靜對話的場景極少,有的是高音喇叭傳來的政治宣傳、爭吵聲、喧嘩聲,各種場面不斷交叉的同時,各種吵鬧聲也匯聚一堂,唯有聽歌手們唱歌時能得到片刻的安寧。同樣是以鄉(xiāng)村音樂為主題的電影,2008年得到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之《狂野的心》完全是另一種風(fēng)格。本人更喜歡后者。(2011年11月8日,觀賞于京都minamikaikan)
版權(quán)聲明:轉(zhuǎn)載時請以超鏈接形式標(biāo)明文章原始出處和作者信息及本聲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68758917.html
Nashville (1975)
從今天開始看AFI100在2007年名單里的電影。本片在看之前從來沒聽說過,看來很小眾。
電影故事非?,嵥槎嬰s。故事主要講述大選來臨前,為了給候選人籌措資金與宣傳,兩個為政治目的奔波的政客與投機分子在納什維爾游說各路歌手,要為候選人舉辦一場演出。通過兩個人的奔走,牽扯出眾多人物:鄉(xiāng)村音樂大腕、夢想成為明星的服務(wù)員、一天換一個女人的花心歌手、傻乎乎的記者、鬧矛盾的夫妻、開專車的司機、花癡男人的傻女孩、死了老婆的孤寡老人、聽媽媽話的普通士兵以及憤世嫉俗的迷茫青年等等。在演出前,這些人物發(fā)生著不同的故事,過著自己的生活。當(dāng)一切準(zhǔn)備就緒,演出開始進行時,最有名氣的鄉(xiāng)村歌手在臺上被臺下的青年用槍擊中。電影在夢想成為歌手的女人演唱中結(jié)束了。
這是一部非?!半y”看的電影,因為電影不僅時間長,而且對白非常多,最主要的是影片本身沒有故事主線,不過這也是本片的特色
“納什維爾”粉絲粉絲奈若何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weigoucun.com/archives/id-20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