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舌尖系列看得哈喇子直流的粉絲,《時節(jié)》一集出來時我實在是非常失望的,主線不清,邏輯混亂,所以決心拿二十四節(jié)氣重新給它順一順!
====================
時節(jié),對中國人來說,是春天飄著的細雨,是秋夜送爽的涼風;是白晝與黑夜長短的微妙更迭;是田地里頂著烈日的勞作,是糧倉里飽滿的顆顆谷粒;是衣柜里夏衫到棉襖的奇妙序列,也是餐桌上應季而變的新鮮美食。關于時間的密碼,被我們的祖先用樸素的智慧編織進了二十四節(jié)氣里,而直到今天,我們依然習慣用這串密碼安排起居飲食,順應自然。
【驚蟄】
驚蟄雷動,春日漸暖,正是大地解凍,萬物復蘇的時候。蘇北的農耕人家,已開始下田播種插秧,祈盼著今年能有個好收成。
雖然雨水會慢慢多起來,三月的春天還尚嫌干燥,民間素有吃梨的習俗,能生津潤肺,助五臟平和。也有說法,在蟄伏的蟲子又開始活動之時,吃梨是為了與害蟲別離。
時令的鮮果也需要相得益彰的搭檔。因梨性寒,所以不妨加上性溫的生姜,不僅調理中和,梨肉的甘美也在姜的清爽點化下更為突出。這一道再普通不過的姜梨湯,就是把梨切成小…
終于擋不住誘惑去看了一集正如日中天的<舌尖上的中國2 家常>。后來知道是到目前為止被批最多的一集??晌疫€是從中收獲到意想不到的感動。所有的美食首先都是因為熱愛生活的理由被制作出來,所有的美食家都是生活家。無論如何,熱愛生活是美麗的。
美食從來不止是美食,從這里出發(fā),我們收獲到人生最珍貴的記憶和感動。走得再遠都有一個家,吃遍多少美味,都一個不會忘記的家常。對于在外謀生人們,對于正不辭辛苦地致力尋找自我最好最大發(fā)展空間的年輕人,其實他們遙遠的故鄉(xiāng),都有一個辛勤做著傳統(tǒng)美食,等待他們哪怕只是一年一度的回歸一次的親人。挑豆子,切西瓜,輕輕推勻了放在棉被下等待時日……那細細的步驟,熟稔的動作里,姥姥綻開的笑容和孩子們滿意的嘆息里,都有些什么讓人在輕松的笑意中油然地蕩漾起暖暖的滋味悠長的回憶。這樣的美食是每個人內心都向往的。
美食從來不止是美食,從這里出發(fā),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生存的壓力下,智慧與勤勞的力量。懸崖邊上的玉米地,玉米地里的辛勤勞作,精致玉米面食的特色制作流程,讓簡陋屋前的聚餐…
旁白結構明晰,言辭優(yōu)美精致,欲罷不能,只好全篇整理。
-------------------------------------------------------------------------------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總在催促我們邁步向前,人們整裝,啟程,跋涉,落腳,停在哪里,哪里就會燃起灶火。從個體生命的遷徙,到食材的交流運輸,從烹調方法的改變,到人生命運的流轉,人和食物的匆匆腳步,從來不曾停歇。
西藏林芝,印度洋吹來的暖濕季風,植物正在瘋長,又到了白馬占堆忙碌的季節(jié),天麻和靈芝是重要的經濟來源,但是一個月后,他們將消失得無影無蹤。從峽谷到雪山,七千米的海拔高差,讓林芝成為世界高山植物區(qū)系最豐富的地區(qū)。弟弟高中畢業(yè),白馬得迅速賺夠他讀大學的費用,在此之前,他為弟弟準備了一件特殊的禮物。西藏80%的森林集中在這里,白馬努力搜尋幾天前發(fā)現(xiàn)的蜂巢。現(xiàn)在他得想辦法達到樹頂,在當地人眼中,蜂蜜是寶貴的營養(yǎng)品,值得為它冒險,聽起來難以置信,但這種風俗已延續(xù)了數百年。白馬選了一根藤條,使自己與大樹相連,從現(xiàn)在起,這根藤條關系性命,看起來進展不錯,一個小時后,白馬爬了…
朋友對我說,你覺得哪部電影,哪首歌最能打動你的心,別人卻沒有同樣的感受,不能說明它本身的好壞,只能說,在某個地方,它與你的經歷相似。
作為一個學中醫(yī)的醫(yī)學生,毫無疑問最打動我的是阿苗。雖然和她學的東西不同,不過我們學習的東西很相似的一點就是沒有很準確的衡量標準,很多時候就是要憑借經驗來進行。在很多技術性強大的行業(yè)里面,師徒相傳不可或缺。片子里有一句旁白說:有了手藝就能安身立命。他用嚴苛的話語,對你提出各種不滿意,讓你亦步亦趨、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學習技藝。一方面,他是在傳授給你一門安身立命的手藝,另一方面,他是在用自己的嚴苛要你將技藝變得更精進,因為他知道,只有這樣你才能在安身立命的路上走得更穩(wěn)當,更安全。借用外科老師的一句話,師傅是你的娘家人。換句話就是只許我批評你,我怕你學不好規(guī)矩,在外面受委屈,被別人罵沒人教。
“做什么自己心里都要有桿秤,師傅只能領你進門”也是醫(yī)路上老師經常對我講的一句話。中醫(yī)的獨特魅力在于很多東西真的讓你覺得出乎意料之外,但確實又合乎情理之中。很多人…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每期的舌尖都是在大半夜里咽著口水,留著眼淚看完的。不是我沒時間,或者減肥不吃飯(對于一個吃貨來說根本不存在減肥的事情)。是我偏偏要故意等到夜深人靜,肚子開始有點餓的時候,偷偷點開《舌尖上的中國》,興奮的眼睛發(fā)光,就像黑夜里溜門撬鎖的賊,還是一個自虐型人格的盜賊。
我們家一直秉承一個優(yōu)良的傳統(tǒng)。穿的可以簡單樸素,但是要干凈。住的可以簡陋隨意,但是要舒適。只有在吃這個事情上,全家上上下下,老老小小都覺得,一定不能糊弄。
在我們家不吃飯可是不孝之舉。切土豆絲時74歲的爺爺一定要親自操刀,因為他是我們家刀工最好的。根根土豆絲長度一致,厚度均勻,仿佛一根根銀針;蒸饅頭是奶奶的拿手好戲,奶奶每次都用60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機器蒸出來的饅頭多么的難以下咽;大連出生的姑父自然會負責所有的海鮮類食材,遙遠的內陸人民完全相信他的手藝;爸爸作為家里的主廚,特意去拜師學藝,為了我苛刻的胃口;而我的媽媽,作為一名蒙古族婦女,自然懂得如何烙餡餅,熬奶茶,還有烤全羊了。
…
紀錄片,講的好像是美食。但是食物是死的,是人給了它生命。我們到底該關注些什么呢?
有人說舌尖2刻意煽情,但是創(chuàng)作人作為有豐富經驗的電視人,怎會不知市場的需求 ,觀眾的需求?正如吧友所說 “腦殘粉再嘴硬也改變不了大多數人是來看美食的”。明知如此,卻不迎合。用紀錄片,默默關懷那些可愛的人們。
舌尖2并沒有像上一部如此多絢爛的美食,我只看到最簡單的家常食物,這也讓許多人大失所望??墒沁@才是最真實的不是嗎。樓主童年也曾居無定所 ,食無定時。所以我知道,食物的意義,不是在于消遣,不是拍個照片發(fā)到朋友圈求贊。而是人們每日生活的仰賴。
這是關于中國人的紀錄片,人存于自然,享受自然的恩賜,堅強,快樂的活著。這就是全部了。有人說干嘛不多宣揚正能量,拍那么多苦情的畫面干嘛。甚至有人說“干嘛把中國人拍的那么土,讓外國人瞧不起,怪不得臺灣教授說咱吃不起茶葉蛋”。難道那些人就不是中國人了嗎。難道這不是真實存在的嗎。從這些可愛的人身上,我看到父母的影子。雖生活艱難,但是卻勤勞堅毅。雖清貧無依,但是永遠樂觀。雖然背井離鄉(xiāng)…
“舌尖上的中國 第二季”全程炸裂!舌尖上的人文情懷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weigoucun.com/archives/id-69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