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為他們開著凱迪拉克
“二十年前他們發(fā)明了刀子歌,二十年后他們分別死去或者進精神病院,為合約跟樂隊鬧翻,也許憤怒如往昔但大勢已去,不得不承認過去是個烏托邦?!币粋€香港網(wǎng)友充滿激情地在博客里寫下了《再見 烏托邦》的影評。
南方周末“影響力·全民亂拍”計劃里,導演盛志民的紀錄片最終定名《再見 烏托邦》。這部影片最初構思時曾名《尋找小珂》。1996年,曾經(jīng)是“做夢”樂隊吉他手吳珂從搖滾圈朋友的視野里消失。很多人都記得這個英俊的男孩兒,記得他模仿日本“視覺系”搖滾的造型;關于他的下落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說他死了,至今也有人說他還活著。
在小珂的父母那里,并不存在第二種說法:他走了。1996年9月7日,小珂的母親永遠記得那個日子:“24歲,本命年,還差幾個月。”這一天她從自己的錄像店回到家,兒子已經(jīng)離父母而去,他吞服了過量的鎮(zhèn)靜劑“曲馬多”。
吳珂的父親曾是中國錄音總公司的音樂編輯,崔健的《一無所有》磁帶就是他負責出版的,兒子跟著父親出入錄音棚,認識了許多樂手。1989年夏天,在長安街東延長線的八王墳,只有16歲的…
一
感謝丫哥的推薦,讓我今年的夏天有了樂隊,以及樂隊背后那些美好的東西。
《樂隊的夏天》不同于其他選秀,他給予了觀眾和選手的自由與真實,就像迷笛的張帆說的那樣:“這個節(jié)目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導演組沒有‘裝作’了解搖滾樂?!奔词瓜窨路驳葮吩u人發(fā)表的一些看似專業(yè)的評論,也是直接可以在節(jié)目中用來被吐槽的,因為音樂的自由度比小說、電影還要大,聽眾的感受完全是流動的。
樂隊給我們帶的情緒和感情是多元的,甚至會超越其自身的風格。
九連真人帶來的不僅是少年闖蕩者的無畏
《再見,烏托邦》的導演是盛志民,講述的是一個早逝的搖滾樂手的故事,以及80年代中國第一批做搖滾的人,和現(xiàn)在我們這一代中,盡管生活困苦,但仍然不放棄搖滾夢想的年輕人。很樸實的風格,幾乎就是一部記錄電影。
其中一段,我流下了眼淚。
導演在影片開始之前說到,這部電影是給那些因搖滾而改變生活的人看的。聽到這句話,我的心里熱熱的。電影中出現(xiàn)的人,柯的父母,崔健,竇唯,何勇,張楚,唐朝,還有幾個人我不認識,但應該也是這些樂手的朋友。 真正的主角柯的鏡頭非常少,大多是和他一起經(jīng)歷過的親人朋友在鏡頭前說著和他有關的事。
看到他們當年,非常非常年輕而且意氣風發(fā)的樣子,再到后來看見有些臃腫的何勇在愚公移山的舞臺上坐著彈吉他,激情不復當年,表情有些郁郁寡歡,有些無奈。心里生出許多感慨。這些年我們什么都不知道,只能道聽途說的關于他的消息。
電影里出現(xiàn)的熟悉和不熟悉的樂手。
他們曾經(jīng)是那樣的激情,并把這激情毫無保留的狠狠砸進自己的夢想里。我想現(xiàn)實都在他們的彈奏吉他的手上留下刀口,但是即使如此,仍…
早就看到豆瓣上的推薦了,一再提醒自己不可以不去,并手機上設置了行事歷,這才第一次從“我感興趣”升華到“我要參加”
不聽搖滾已經(jīng)很多年,即便是電腦里存著并將會永遠存著崔健唐朝竇唯張楚何勇們的歌,也基本不再聽了,除非極其偶爾的有興致會在深夜邊喝酒邊抽煙邊上豆瓣邊聽他們,可悲的是,此刻的他們卻又淪為了伴奏而不是主菜
在我看來,搖滾早死了,不要爭辯,千萬不要爭辯說什么搖滾的精神會永遠活在大家伙的心目中之類的屁話,更不要拿什么花兒羽泉甚至五月天之類的說這也是搖滾的一種溫柔形式,也更不要拿什么木馬這么后現(xiàn)代的東西說這是搖滾的與時俱進,說實在的,我壓根兒就不懂他們在講什么
現(xiàn)在搞音樂有在表達什么么?你聽一無所有一塊紅布你聽姑娘漂亮冬眠姐姐,你能知道他在說什么,在表達什么控訴什么憤怒什么??涩F(xiàn)在的音樂,算了,還是不要玷污音樂這么高尚的詞匯,說是歌好了。可現(xiàn)在的歌你能聽到什么呢,無非是變幻了無數(shù)花樣的你情我愛,或者是些隔靴搔癢的無病呻吟。創(chuàng)作者也沒那個精神沒那個水平?jīng)]那份表達的強烈訴求感,聽眾更是不需要…
“再見,烏托邦”該到了我們承認平凡的時候了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weigoucun.com/archives/id-70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