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全世界與你為敵,我也會站在你這邊”。。。
案情沒破之前任何人都是嫌疑人,網(wǎng)絡的熱議助推了大眾認為最有可能的嫌疑人,甚至連自己的父母都不相信自己了,采訪過程中媒體誘導性的一致認為都是城野嫌疑最大。雖然從小不被大家喜愛,但也心存美好,有過暗戀男生的悸動,有一起承受傷害的閨蜜,被同事甩了也沒有做過分的舉動。。。采訪還在進行,直到小學好友道出,單純善良的城野絕不會做出傷害他人的事,但媒體輿論太過強大,加上失去親人的支持,城野瀕臨崩潰,自盡時刻看到報道,原來兇手另有他人。。。
典子以自我為中心,不能接受別人比她更美,更有特別愛好之類的說辭與行動,一再踩低他人抬高自己,活在自我的公主城堡中,兇手同事自卑怯懦敢怒不敢言,最終爆發(fā)。。。
兇手與被害是兩個極端,一個自我為中心不顧他人感受,一個自卑怯懦從不敢說出內心感受,兩個極端碰撞,結果不敢想象。。。。。
這時候想起了中庸之道。。。。。
劇中讓人感動的是閨蜜的友情,她曾經(jīng)是你最好的朋友,便不會離開
其實這篇電影也含沙射影的點到了自媒體時代往往不能給人們真正的真相。而人們往往只是通過媒體片面,帶有主管色彩的報道去了解一個事情的大概。眾人,人云亦云,大眾的視角往往會被一些無良媒體人帶偏。這部影片女主角的遭遇也就向人們展示了此類事件中“強加施暴者”,真正受害者是多么令人絕望。你無法去指責那些在網(wǎng)路平臺上隨便張口歪曲事實甚至險些害人性命的那一群人。在自媒體時代,有太多的東西阻礙在真相面前,人們在間接性“加害于人”的同時其實僅僅只是為了聲張自己的正義。索性女主是幸運的
1. 網(wǎng)絡暴力或者輿論暴力什么的,這個話題在social media開始盛行之后終于逐漸暴露出來了吧。心理學絕對可以證明,匿名發(fā)言確實可以削減責任感;再加上有一種自己正在參與和左右天下大事的虛幻的成就感和虛榮心吧。一不小心就會做這樣的惡,人人都是如此,果然君子慎言啦。
2. 關于這個題材,首推Black Mirror的White Bear那集(神作),然后暫時就是這個本子了吧。雖然最后女主并沒有因為這一番網(wǎng)絡暴力而遭受什么實質性的傷害,大概作者在此心軟了吧。偷偷期待著能更殘酷一下點大概會更有震撼感吧。
3. 雖然覺得還是《告白》更好看,大概是因為《告白》滿懷惡意地結局了而本文是個正能量結局吧?
雖然從一開始就打算相信,美姬是善良本分的普通女孩,典子是持靚行兇的碧池。這種效果也許是演員本身氣質帶來的也說不定。但是看到最后,直到看到演員表,回憶起之前的每個角色種種,才會感嘆,作為觀眾的我之所以想到到這一點上,也不是什么冰雪聰明,電影方方面面都在暗示。這雖然削弱了結局的反轉性,但是加強了動機的推斷過程,讓最后浮出水面的不僅是真相。
本片中的推理也算是本格推理,那總有一個人充當偵探的角色吧。于是剛哥出場了,一個在電視臺不受到重用的合約工,同時是個悶騷推特控。這貨一來就不靠譜,接到學妹的電話,從而獵奇地打探有關案件各類消息 。接下來案件相關者全都出場了。每個人幾乎都是很臉譜化的,姿色普通性格開朗,但是說話卻非常仔細斟酌的學妹;愛嚼舌根,城府不淺的咪醬;喜歡美女,又優(yōu)柔寡斷的課長;聒噪的同級女生;以上這些人是反美姬派??瓷先プ砸詾檎x感很強的大學同窗,家里蹲的夕子是挺美姬派。一心想成名的偵探,好感度不高的反美姬派,好感度還不錯的挺美姬派,引發(fā)了美姬是兇手這一論調存在疑點的心理暗示
人的記憶是可以捏造的,網(wǎng)絡暴力會制造冤案,影片從一宗殺人案件開始,講述了一個默默無聞的電視臺工作人員通過網(wǎng)絡推特的方式直播采訪與受害人有關的人員的經(jīng)過,從公司的職員到兒時的玩伴,所說的話都是向著對自己有利的方向在說,然而為了出名的記者卻不假思索地將城野列為了嫌疑人,給善良的城野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同時電視臺的節(jié)目、推特上的大眾也都在沒有確切證據(jù)的情況下,將城野認定為殺人兇手,從而開始了一場全民的道德批判和譴責,直到最后真正的真兇被繩之以法,電視臺也只是簡短地做了一個道歉,城野的奶奶甚至臨走前都沒能看到真相大白的一天,讓人感到惋惜。最后城野在撞到那名記者之后,竟對傷害自己如此之深的人毫無印象,襯托出其人性的善良。
“白雪公主殺人事件”雖然我是沖著菜菜緒去看的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weigoucun.com/archives/id-12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