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愛還剩下什么,還剩下什么美麗的日子?
一張照片,一張老照片,我年輕的時候。
除了那略有些溫度的票和四月的約會,
還剩下什么。
回憶跟著我,永不會停。”
——愛情余燼(Que reste-t-il de nos amours)
法國香頌和歌劇。
歌劇起源并成形于十六、十七世紀的意大利。那個時候的歌劇段落分明:宣敘調、詠嘆調、重唱、合唱,有些還有幕間的間奏和舞蹈。到了十九世紀,德國作曲家瓦格納認為這種形式呆板、陳舊,炫技的音樂段落影響了歌劇的整體效果。在“漂泊的荷蘭人”之后,瓦格納的歌劇不再分段,而是采取“無終旋律”,即樂曲從頭到尾相互承接形成情感的延續(xù),將歌劇推行到一個新的階段。法國作曲家德彪西很推崇瓦格納的方式,但是德語歌劇的旋律并不適合法語發(fā)音的特點,于是德彪西發(fā)展了一種更適合于法語的歌劇,和以往的意大利歌劇比起來更加像朗誦和喃喃私語,讓本身就音質柔軟的法語更為動聽。
一提到法國
很動人的一個故事。Geneviève深愛著Guy,二人私訂終身,Geneviève更有了Guy的孩子。可是Guy因為要入伍,被迫離開 Geneviève。Geneviève後來遇上了追求者Cassard,Cassard深愛著Geneviève,把她的孩子視為自己的孩子, Geneviève因此決定嫁給他。Guy回來後,發(fā)現愛人已嫁作他人婦,他因而變得自暴自棄。最後,他在Madeleine的支持下再次發(fā)奮做人。
動人不在於Geneviève與Guy的愛情,也不在於Cassard或是Madeleine。電影最後,Geneviève與Guy在加油站重遇, Geneviève告訴對方自己的母親死了,她回程的時候選了經雪堡的路。Geneviève走後,Madeleine與兒子回來,Guy跟兒子快樂地玩著。
我們愛的人,未必是與我們走到最後的人。這些人可能會永遠存在我們的心中,Geneviève及Guy分別以 Geneviève說過的名字作為兒女的名字便說明了他們其實還是重視這一段情的?;蛟S我們愛過這個人,或許我們不能忘懷某段情感。然而,生活還是得生活下去,過去的感情,珍貴的,留在心底,成為回憶。身邊的,才是這一刻對我們而言最重要的。
★★★☆ (四星為滿分)
影史上有哪位女演員能像凱瑟琳·德納芙一樣變化得如此小、衰老得如此慢?這是她的第一部主要電影《瑟堡的雨傘》,拍攝于1964年,現已修復。31年后,我在1995年的戛納遇見了她。她僅僅是成熟度發(fā)生了變化,為少女的自然美增添了經歷和同情心。我并不是在阿諛奉承。她的美麗,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就像是一股視覺沖擊力。
當德納芙為法國導演雅克·德米拍攝《雨傘》時,她只有20歲,她的表演在這部影片中綻放,這位法國現代電影界的大明星由此嶄露頭角。
“瑟堡的雨傘”圓夢,僅此而已!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weigoucun.com/archives/id-34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