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wù)摗豆饷u逝的年代》之前必然需要簡單回顧下電影發(fā)生的時代背景:
1989年的歐洲局勢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原來由前蘇聯(lián)領(lǐng)導的華沙組織成員國陸續(xù)發(fā)生了政權(quán)更迭,這種風潮隨之也影響到了當時的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從5月份開始,大批公民開始逃離進入了西德(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從政府內(nèi)部到普通百姓,整個社會都充溢著暗潮洶涌的復雜情感。
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在初秋的一個日子,為了革命事業(yè)奉獻一輩子的90歲高齡的忠誠黨員威廉·鮑威列特迎來了他的九十歲壽辰。除了生日慶典之外
【第五屆德國電影節(jié)·光芒漸逝的年代·2016】山雨欲來的東柏林,老革命威廉一家風云際會,正在舉辦他90歲的生日慶典,黨組織也派人給為他頒發(fā)終身成就獎。然而柏林之亂已經(jīng)安不下一張餐桌——一直肩負著擺餐臺使命的孫子選擇在這一天叛逃西德,噩耗打碎了威廉一直引以為榮的革命世家的黃金外殼,也打破了四世同堂一家人表面上的寧靜。最終,威廉四世成為壓垮餐桌的最后一根稻草。這場家宴四個月后,柏林墻轟然倒塌。
還是“家宴不成席”的戲劇模式。這張餐桌到底要承載多少平時上不了臺面的愛恨情愁
原以為是一場家庭倫理戲,結(jié)果卻看了一部歷史縮影,小說共二十章,由獨立的片段拼接而成,七個人物七個視角,交替著敘述。而現(xiàn)如今活著的可能只有患有淋巴瘤的亞歷山大和認為他是個“狗屁蛋”的兒子馬庫斯了。
對于祖父威廉那個時代,東德正興起,祖父母身上那種莫名的對未來的憧憬和聽到黨的召喚后不乏奉獻的投入挺真摯的。這和處在同時代的中國也有很多在外面的人才回到這片土地建設(shè)新中國有異曲同工之妙。對這一代人后來的遭遇暫且不談,但最開始那種對祖國需要無私奉獻的精神,我仍舊是很尊敬的。
(文/楊時旸)
隱喻鋪面而來。各種細碎的、隱蔽的、隨處出現(xiàn)又旋即略過的象征和指涉成為了《光芒漸逝的年代》最明顯的特征,它們遍布整部電影,到了后來,你幾乎覺得這像是導演和觀眾合謀的游戲——前者像埋藏寶藏一樣埋下了各種隱秘的符號,由觀眾一個一個把一切挑揀挖掘出來。這個1980年代末的東歐故事,用一個家庭內(nèi)部的聚散映射了一個宏大國度的危機,它的敘述被極度壓縮,幾乎被一個房間和一天時間框定,充斥著各種莫名角色和無聊的奉承話語,但誰都能看得出
以生日宴會這個方式把國家與社會的政治相關(guān)人員都集中到一個封閉空間,從一個家庭的視角去看整個國家。人物性格的刻畫鮮明,甚至每個人物都有具備輪流上場的故事性,人物關(guān)系的安排都有著黑色幽默。故事情節(jié)隱喻十足:桌腳的斷裂導致餐桌坍塌,神神叨叨的母親在最后走丟,都象征著一個國家的危險直至倒塌。
起初被題材吸引。柏林墻倒塌前后發(fā)生在東德一個家庭的故事。小切口展現(xiàn)時代變遷的故事一向愛看,個體的復雜性可見微知著,窺見一個時代的真實。
情節(jié)亦充滿吸引力。從深秋清晨薄霧中的東德田園風光進入,將所有沖突濃縮在一次生日宴上,每個人物都飽滿鮮活,細節(jié)充滿隱喻,生活雖依然維持著體面,曖昧而不乏真摯的多元人物情感,卻是那個暮氣沉沉的年代里難得躍動的力量。
有形的柏林墻倒掉,無形的隔閡在27年后依然沒能徹底消弭。來自東德的導演,將視角重新聚焦回那段歷史,但他坦言
【光芒漸逝的年代】一切結(jié)束,一切開始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weigoucun.com/archives/id-56221.html